民乐:小菌菇撑开富民“伞” 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曾经,民乐县冷凉的气候与显著的昼夜温差曾是农业发展的“挑战”,如今却成为孕育特色产业的“得天独厚”。近年来,民乐县紧紧抓住甘肃省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政策东风,将食用菌产业作为破解农业结构单一、带动农民增收的“金钥匙”,让一朵朵小菌菇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从普通农产品升级为富民强县的“黄金产业”。
“气候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民乐县地处高海拔地区,年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这种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恰好契合了姬菇、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喜凉、喜湿的生长特性。相较于传统农作物,食用菌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且对土地肥力要求较低,能有效缓解当地耕地资源紧张的问题。为将“气候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该县精准定位,把食用菌产业纳入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规划,不仅明确了菌种培育、菌包生产、工厂化种植的全链条发展路径,还针对性引进金耳、白灵菇等附加值更高的珍稀菌类品种,让产业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大众化”迈向“精品化”,为后续产业提档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织密富民网
产业要发展,模式是关键。该县深知“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创新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构建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发挥“领航”作用,负责提供优质菌种、先进技术指导和统一市场销售,解决农户“种不好、卖不出”的后顾之忧;合作社则扮演“纽带”角色,整合分散农户资源,统一规划种植区域、协调生产资料供应,实现“抱团发展”;而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入社务工或自主种植等方式深度参与产业发展——既有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又有务工的“工资收入”,还有自主种植的 “经营收入”,多渠道增收让农户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小菌菇撑起富民大产业
经过多年深耕,民乐县食用菌产业已从“小打小闹”发展为“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食用菌工厂化基地7个,标准化食用菌大棚1595座,形成了从菌种研发到产品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年总产量突破6000吨,产品不仅畅销省内,还远销陕西、青海、新疆等周边省份,甚至通过电商平台走进全国消费者的餐桌。据统计,该县食用菌产业直接带动农户2000余户,间接带动就业5000余人,当地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通讯员 窦斌 于雯璟
- 2025-10-27山丹:从“黄金产区”到“黄金产业”
- 2025-10-27高台:大棚生姜丰收忙 强村富民好“姜”来
- 2025-10-27崇信:枝头缀“金果” 维纳斯苹果甜蜜丰收
- 2025-10-27民乐:水润千亩田 丰收底气足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