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从织密扎牢的社会救助网,到遍布城乡的养老幸福院,再到精细治理激活的乡村新貌……五年间,玉门市以“兜底、提质、赋能”为笔,在陇原大地上悉心描绘,使“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成色更足、底色更暖。
兜牢底线,民生关怀有温度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玉门,社会救助不是冰冷的制度条文,而是可感可知的温暖守望。
“那笔救助金,真是雪中送炭!”回想起去年因家人重病陷入困境时收到的临时救助,黄闸湾镇梁子沟村的龚成毕依然难掩激动。当时,玉门市通过主动发现机制迅速响应,将关怀送上门。这背后,是全市构建的“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社会参与”大救助格局在高效运转。
这样的暖心图景,在玉门已是寻常。“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保障城乡低保、特困人员51.38万人次,发放救助金2.155亿元;实施临时救助3.74万人次,支出资金5156.45万元,实现对困难群众和返贫风险的“早发现、早救助、早干预”。
从残疾人两项补贴惠及近两万人次,到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生活补助,再到“结对关爱”行动为千余名特殊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一张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的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越扎越牢。
提升服务,幸福生活可观可感
一老一幼,是千家万户的牵挂,也是玉门民生工作的重心。
中午时分,花海镇互助幸福院里饭菜飘香。老人们围坐桌前,边吃边聊,笑语声声。“孩子在城里打工,以前吃饭总凑合。现在顿顿热菜热饭,营养均衡,饭后还能活动活动,这日子,越过越舒坦!”78岁的张奶奶脸上洋溢着满足。
目前,玉门市已有9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11个村级互助幸福院陆续投入使用,500余名养老护理员经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居家养老“助餐、助浴、助洁、助急”服务覆盖31万余人次。
温暖,更见于细微处。从一张防滑地垫、一把沐浴椅,到一个一键呼叫器、一道楼道扶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适老化改造,正默默守护着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居家安全,让日常起居更加从容。
同时,全市在各乡镇(街道)、村(社区)普遍设立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建成市、乡、村三级儿童保障网络。通过“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实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精准关爱,为他们撑起一片明朗的蓝天。
治理赋能,乡土焕发新生机
走进下西号镇,一块块设计精美、印有特色二维码的地名标志牌引人注目。这是玉门市领先全省推行的“乡村著名行动”。
目前,全市已有4个乡镇8个村被确定为省级示范点,统一命名设标,设置特色标志牌55块,建立标准地址8809个。这场“命名”革命,不仅方便了群众生活,更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治理创新的种子在玉门各处生根发芽。规范发展的170余家社会组织成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持证社工数量翻倍增长,乡镇社工站实现全覆盖;慈善协会汇聚社会爱心,累计募集款物价值725万元;殡葬回归公益属性,移风易俗渐入人心……这些扎实的举措,让基层治理更有活力,社会参与更加广泛。
回顾“十四五”,玉门民政通过坚实的“兜底”保障、优质的“提质”服务与高效的“治理”赋能,三维一体,共同托起了百姓“稳稳的幸福”。未来,玉门市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民生福祉新篇章。
通讯员 靳娜娜
- 2025-10-14华亭:“丰收在田”稳根基 “增收在手”富民生
- 2025-10-13灵台:基础设施焕新颜 民生答卷暖人心
- 2025-10-11玉门:汩汩“幸福水” 滴滴润民心
- 2025-10-10高台:用水账本清了 群众心里亮了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