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中秋】金塔:锅盔迎中秋 手艺富乡郊

中秋临近,金塔县金塔镇中杰村王建琴家的院子又热闹起来,几名邻里正围坐在一起,金黄的面团在掌心翻转、按压,再擀成圆润的饼状,麦粉的清甜与胡麻油的醇厚交织着,顺着村巷飘出老远,成了秋日里最诱人的“中秋预告”。
“今年中秋忙得早,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了!”王建琴手上的面团揉得筋道十足,指尖还沾着些许面粉,她笑着指向案板旁的瓷盆,“你看,除了老主顾爱抢的南瓜锅盔,今年还添了杂粮锅盔,嚼着有韧劲,不少年轻人也爱吃。”
这份让人放心的好味道,藏在王建琴的“熟人产业链”里。“胡麻油是隔壁李叔家新榨的,油香特别足;面粉是自家地里收的麦子,拉到镇上磨坊磨成的全麦粉;做南瓜锅盔用的南瓜,是张婶家后院自己种的,没打农药,甜得自然。”她指着墙角码得整整齐齐的储物架,眼里满是踏实,“跟周边乡亲都约好了,按订单量定期送原料,都是知根知底的人,食材放心,大家吃着也安心。”
凭借手艺精、用料实,王建琴的锅盔成了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每年中秋前,周边村镇的乡亲、县城里的老主顾都开车来买,我一天紧赶慢赶烤二十几板,常常刚出炉就卖完,还是跟不上大家订的节奏。”她笑着说,今年更惊喜——县城的几家店主动找上门,想帮忙代卖她的锅盔。算起销量,王建琴的眉眼弯得更厉害了:“去年中秋卖了1000多个,今年订单量眼看就要翻倍,照这势头,中秋下来卖2000多个没问题,收入比去年多不少,再忙也值!”
说话间,角落的土烤炉里,麦草火早已烧得旺旺的。三十分钟的等待不算长,当炉门“吱呀”掀开的瞬间,热气裹挟着浓郁的麦香扑面而来——一个个烧壳子金黄酥脆,咬一口能听见“咔嚓”声;圆圆的锅盔泛着油亮的光泽,像极了中秋夜的满月,也藏着“亲人们团团圆圆”的好寓意。

刚出炉,王建琴的电话就响个不停。“你好,想订4个锅盔发往兰州!”“实在不好意思,今天的已经订完了,得预订后天的才行。”这样的对话,她每天要重复几十遍。为啥这农家锅盔这么抢手?秘诀全在“老手艺”里:从发面的时长、兑面的比例,到揉制的力度、烘炉的温度,每一步都有讲究;更难得的是,始终坚持用传统土质烤炉,麦草火上下烘烤,烤出的锅盔既有满月般的颜值,又有化不开的醇厚麦香,是地地道道的金塔农家味。
这份带着柴草香的锅盔,成了金塔人心中最浓的乡愁。不管是在外地打拼的游子,还是在县城生活的乡亲,都惦记着这口“家乡味”。“我每年都要订王建琴家的锅盔,咬一口就想起小时候,像我妈做的味道,特别亲切。”在成都定居五六年的张金玲说,这锅盔里装的,是童年记忆,也是团圆的念想。
近年来,电商风悄悄吹进这个小村庄。如今的金塔锅盔,不只是在本地热销,还通过电话、微信订单,一路卖到了兰州、四川、山东等地。而王建琴的故事,只是金塔锅盔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老手艺+好味道”的口碑传开,金塔县渐渐涌现出秀玲烤馍、营养烤馍、香掉牙烤馍等多个特色品牌,有的主打松软口感,有的专注健康杂粮,各有特色,却都延续着金塔农家烤馍的地道风味。
这些带着乡土温度的“土月饼”,不仅让“金塔锅盔”的名气越来越大,更成了当地部分农村群众的季节性“致富宝”。从一家一户的小院作坊,到多个品牌竞相发展,金塔的老烤馍手艺,正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新活力,也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讯员 王萍 图/文
- 2025-09-28静宁:金秋劳作正当时 苹果“换装”迎丰收
- 2025-09-28静宁:红果挂枝头科技酿“甜果”
- 2025-09-28玉门:千亩葵海金灿灿 丰收图景入画来
- 2025-09-28高台:辣椒产业奏响乡村振兴增收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