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大地绘新景 村美民富幸福来

时间是奋斗的见证者,镌刻着前行的足迹。
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县,曾是甘肃省名副其实的移民大县,共接收“两西”“疏勒河”“九甸峡库区”移民8.2万人,也是酒泉乃至甘肃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2020年,全县8194户33430名贫困人口、2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2.41万平方公里的瓜州大地上,每个人都是这一“奇迹”的参与者、见证者、书写者。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近年来,瓜州县紧扣“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要求,严格执行“四个不摘”五年过渡期政策要求,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魅力新瓜州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筑基 激活振兴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瓜州县立足“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整合地域资源,多点发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持续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不断激发乡村产业振兴活力。
仲夏时节,走进瓜州县广至藏族乡现代农业示范园,大棚内特色品牌蜜瓜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绕蔓、打芽,加强膨大期蜜瓜的田间管理。
“今年我们采用的是育苗定植的形式,亩保苗率相对来说提高了不少,今年估计每亩能达到2200公斤左右,亩增产收益能达到2000块钱左右。”瓜州县广至藏族乡特聘技术员李能斌说。
“我们合作社有大棚750亩,第一期种植的小蜜25号是四月中旬移栽的,预计七月中旬上市,主要销往广州、上海、浙江等地。”瓜州县露丰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王宗山说。

广至藏族乡是瓜州县2008年为集中安置九甸峡库区移民新建的农业综合开发乡镇,按照省市县“一次性导入特色产业”的要求,该乡一直把设施农业作为首要产业和支柱性产业进行培育。近几年,该乡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整合资金扶持合作社,构建起集种苗培育、规模种植、冷链储运、品牌营销于一体的蜜瓜全产业链。昔日的戈壁滩上,如今2475亩温室大棚熠熠生辉(其中日光温室1215亩、钢架大棚1260亩),种植的“流星雨”“金香玉”等优特西甜瓜已成为瓜州蜜瓜产业新的特色品牌。
“基本实现了‘村均百座集体棚、户均一座致富棚、人均三亩高效田’的目标,我们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建乡之初的827元增加到15386元,增加了18.6倍。”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党委副书记李宏亮说。
瓜州县19.84万亩枸杞迎来大丰收。走进双塔镇古城村种植户陈显才的枸杞地里,红艳艳的枸杞鲜果晶莹饱满,压弯了枝头,工人们穿梭在田间,忙碌地进行采摘作业。
“今年的鲜果收购价格比去年涨了6元钱,加上镇上加工厂直收,节省了我们晾晒的这一套工序,还可以多卖钱,挺好的。”瓜州县双塔镇古城村村民陈显才说。
双塔镇是瓜州县2002年依托疏勒河移民开发政策设立的移民乡镇,该镇因地制宜发展枸杞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枸杞产业已成为该镇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镇枸杞种植面积稳定在3.8万亩以上,形成种植、生产、销售产业化链条。
“我们树立全产业链思维,成功招引宁夏郝氏粒道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争取资金1863万元,撬动企业投资4247万元,建成双塔镇枸杞仓储冷链物流中心和锁鲜枸杞精深加工厂,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向村集体年分红103万元,同时通过订单收购、提供就业岗位等形式,有效带动群众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瓜州县双塔镇人大主席任建强说。
蜜瓜和枸杞是瓜州县强化产业培育、持续推进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瓜州县以基地兴产业,以产业带基地,深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持续发展壮大绿色枸杞、高端蜜瓜、优质机采棉、生态牛羊、高产水果西红柿和毛辣椒等特色产业,聚力打造五个特色产业小镇,激励农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67.55万亩,种植棉花25万亩,设施农业1.6万亩、蜜瓜9.38万亩、枸杞19.84万亩、牛羊饲养量150万头只;招引建设乾顺牧业、丰田种苗等农业产业项目19个,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30家、家庭农场107家,“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42.3万亩,特色产业基础更加稳固,体系更加完善。
乡村提颜 勾勒宜居画卷
近年来,瓜州县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内外兼修”,以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关键抓手,持续用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承载功能、夯实发展根基,推动“和美乡村”的宏伟蓝图加速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实景。
走进瓜州县沙河回族乡沙河村,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整齐排列,房前屋后小果园、小花圃点缀,生机盎然。村民李存生是2021年首批农房改造受益者,他的新居窗明几净、布置温馨,厨房、卫生间的各种设施设备齐全,谈起新房,李存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修了100平方米,政府补助了两万七千元,我自己申请贴息贷款是十万八千元。原来我们住的是土坯房,现在是钢筋混凝土房,比以前质量各方面都提高了,人居环境各方面也提高很多。”李存生说。
昔日的沙河村,土木结构老屋居多,村容老旧。2021年开始,乡村两级抢抓政策机遇,发动群众拆旧建新,分三期实施农房改造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同步配套供水、供电、污水管网、清洁能源供暖、道路硬化及绿化等基础设施。如今,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近三年,通过政府引导、群众自筹,我们村党支部谋划,实施农房改造136户,至目前,我们的农房入住率已经达到80%,极大地改善了群众人居环境的居住面貌,全村的改造户对农房都非常满意。”瓜州县沙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董润炤说。
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保障“住有所安”,更追求“居有所美”。在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三墩村,平坦的道路两旁,整洁、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与绿树相映成趣,绘就出生态宜居的乡村新图景。
“以前我们房前屋后都是土路,一下雨全是泥。现在都是柏油路、水泥路,门前面有花有草有凉亭,跟城里面的公园没有啥区别。”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三墩村村民杨国林说。
“近两年,我们不仅建好了文化广场和修好了路,还在道路两旁下足了功夫,统一规划了绿化带,把简易树沟升级成为景观花池,精选了国槐等优质树种搭配花卉,修建了休闲廊亭,绘制了文化墙,目标就是把三墩村打造成美丽乡村的示范窗口。”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三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忠说。
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建设“花园式”生态宜居村庄,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和户厕改造,完善规划,实施乡集镇及三墩村整体风貌提升,新建小花园、小广场,栽植景观树木300余株、花卉2600余平方米,实现了“开门见花,开窗揽绿”“一路一特色,一街一景观”。
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不仅扮靓了乡村“颜值”,更点燃了产业发展的“引擎”。瓜州县腰站子东乡族镇辉铜村借力养羊专业村建设项目,养殖产业迎来新机。
“我们3个组的羊圈都修好了,大家的养殖积极性也提高了,家家户户养的羊也多了。”瓜州县腰站子东乡族镇辉铜村村民章法平说。
“近年来,我们辉铜村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投入资金192万元,高标准推进养羊专业村建设项目,新建标准化暖棚圈舍96座,引导农户调引种公羊和基础母羊共1800余只,户均养殖达到30只以上,户年均纯收入达6万元以上。”瓜州县腰站子东乡族镇辉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祁发杰说。
瓜州县腰站子东乡族镇立足资源禀赋,聚焦畜牧产业链升级,推进牛羊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引导养殖户走好“牛”路、发好“羊”财。通过夯实养殖基础,发展特色产业,走出强农富民新路。目前,全镇牛羊饲养量达5.18万头(只)。
近年来,瓜州县以“和美乡村”和“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为引领,纵深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每年设立200万元“红黑榜”激励资金,聚焦“一院四边一部”常态治理,乡村面貌全面提升;统筹推进厕所革命、农房改造与污水处理,建成污水处理站31座、管网73公里,覆盖率达85%以上;新改建卫生户厕超1.6万座,覆盖率达89%;新改建村组道路216公里,行政村道路硬化率、通客车率均达100%,自然村通畅率99.6%;抢抓“双碳”机遇,清洁取暖(空气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用户覆盖率超30%;快递进村覆盖80%,行政村实现千兆光纤全覆盖,5G网络覆盖率达93%,数字乡村根基日益坚实。执建设之“笔”,落基础设施之墨,一幅“村庄美、产业兴、百姓富、生态优”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治理增效 培育文明乡风
瓜州县创新乡村治理,以“小积分”撬动文明乡风,用“大调解”筑牢平安根基,破解移民融合难题,走出特色善治之路。
在瓜州县双塔镇“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生活用品承载着治理创新。双塔镇以妇女参与为切入点,创新管理机制,让小积分“积”出治理新气象,“兑”出文明新风尚。
“以前觉得村里面的事情都和我无关,现在好了,打扫好个人的卫生,积极参加村上的公益活动,都能攒分换东西,感觉特别好。”瓜州县双塔镇月牙墩村村民魏武说。
双塔镇推行“积分制”,将简办红白喜事、抵制高额彩礼、参与志愿服务等村规民约内容量化赋分。积分可兑换物品,更是评选“五星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荣誉的重要依据。物质与荣誉双重激励,使村民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作为”。每逢节庆,各村还通过组织文体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如今,厚养薄葬、婚嫁新风深入人心。
“把积分管理与践行村规民约、积极增收致富、创建文明家庭、整治人居环境、参加志愿服务、倡导移风易俗等内容深度融合,年开展积分评定12次,积分兑换4次,参与群众1860余户,培育了文明村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为乡村治理凝聚了强大合力。”瓜州县双塔镇党委副书记何晓玲说。
瓜州县沙河回族乡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六尺巷”礼让精髓,高效化解矛盾纠纷,不断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近日,一起集镇退换货纠纷几分钟内即获解决。
“那天我营业当中,一个顾客进来耍脾气、闹事,我就立马报了警,过了三四分钟,警察和村上的网格员都来了,咱们这个事情就合理地解决了,对处理结果非常满意。”瓜州县沙河回族乡集镇商户崔全有说。
瓜州县沙河回族乡整合派出所、司法所、网格员等资源,构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联动”格局,通过联席会议研判,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
“截至目前,依托‘警调对接’机制,高效化解涉及治安、家庭、邻里等领域的矛盾纠纷25件。同时,积极畅通网格员上报和群众来访渠道,成功化解土地权属、生产经营、损害赔偿等各类纠纷7起,有效防止了矛盾激化升级。下一步,沙河回族乡将继续深化‘主动创稳’实践,不断完善风险预警、快速响应和多元化解机制,夯实基层平安根基。”瓜州县沙河乡党委书记王海明说。
近年来,瓜州县坚持党建引领、多方联动,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三调联动”“暖心瓜州社会治理品牌提升”等工作机制,创新“四联协同”治理模式,矛盾纠纷调处率达99.8%。同时,大力培育文明新风,选树先进典型,深化移风易俗,“一约五会”作用凸显,成功创建各级文明村镇31个。投入资金1.4亿元实施重点项目,建成省级和美乡村2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乡1个、示范乡村19个,绘就了乡村善治与文明发展的新画卷。
增收固本 释放发展活力
近年来,瓜州县坚持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精准施策,构建起“产业带动+就业扶持+金融支持+消费帮扶”的多元增收体系,2021年以来,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增速始终保持在8%以上,乡村振兴动能持续增强。
走进瓜州县梁湖乡岷州村养殖户李生喜家的牛舍,一头头奶牛和牛犊或悠闲地吃着草料,或趴卧小憩。李生喜忙着清扫圈舍、投喂草料。这几年,李生喜充分利用政府奖补政策,引进良种、优化养殖,牛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也不断增加。
“今年享受到了饲草补助1万元,现在牛增加到了34头,今年比去年多了6头牛,预计今年的出栏率也比去年多一点,今年的收入应该在10万元以上。”李生喜说。
像李生喜这样的受益农户,瓜州县已累计有2.8万户。瓜州县创新实施“靶向奖补”激励机制,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原则,对农村乡镇脱贫户、中低收入农户实施到户产业补助等奖补政策,累计投入资金8.4亿元,重点培育枸杞、蜜瓜、牛羊等特色产业。
李生喜个人草畜产业在增收,他所在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簿上也新增了一笔二季度光伏收益2.8万元。
“通过建设光伏电站、钢架大棚等资产收益项目分红,再加上棉播机租赁等小额收入,今年上半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1.27万元,比去年上半年增长11.57万元。”瓜州县梁湖乡岷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和平说。
“近两年,综合协调各类资金,实施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六大类39个重点项目,显著提升了乡村发展基础;同时,依托专业合作社、大场大户等经营主体,辐射带动全乡6000余名农户发展设施果蔬、无公害枸杞、生态种草养畜等特色高效产业,形成了‘网络直销+订单销售’的经营模式和‘优先务工+技术服务+订单生产’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党组织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群众的有机联系。2024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5万元,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稳定在37万元以上,产业支撑富民强村的根基更加牢固。”瓜州县梁湖乡乡长罗晓翔说。
近年来,瓜州县紧扣“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工作主线,抓牢监测帮扶两个基础,抓住产业就业两个关键,抓实群众、村集体增收工作。全面推广应用“甘肃一键申报”系统,持续开展“遍访农户”行动,深化“结对关爱”行动,快速响应困难群众诉求。将脱贫人口全部纳入参保资助范围,全面落实“一站式”报销结算、“先诊疗后付费”,累计落实参保资助1603.44万元,医疗报销2.36亿元、惠及32.86万人次;累计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3.01亿元、惠及2.3万人次,“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持续巩固提升。连续4年制定中低收入群众到户产业奖补实施方案、连续5年出台《农业产业扶持办法》,累计落实衔接资金6.89亿元,实施产业培育、乡村建设、就业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755个,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达到60%以上;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营机制,1584户农户通过产业资金入股获分红1726万元;年均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2.6万人、脱贫劳动力1万人以上,累计发放务工补贴960万元,落实“雨露计划”补助7845人次;发放小额信贷3695户1.65亿元,助力脱贫户发展致富产业;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先后实施中低收入人群到户产业补助项目5个、落实到户奖补资金3830.77万元。
2021年以来,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增速始终保持在8%以上,2025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2%。打出集体经济壮大“组合拳”,创新“光伏+”模式,建成98座村级光伏电站,建立“专业运维+智能监管”体系,年发电收益超725万元,村均增加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以上,累计化解村级债务2915.29万元,75个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1年925.84万元跃升至2024年底2922.12万元,村均38.96万元,脱贫群众“造血”能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底色更加鲜亮。
如今,行走在瓜州大地,脱贫成果成色更足,乡村振兴底色更亮,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一幅乡村美、产业兴、村民乐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乡村振兴,瓜州正兴。
通讯员 张鹏 张晓彤
- 2025-09-25民乐:“金豆豆”奏响丰收进行曲
- 2025-09-25泾川:电商架金桥 苹果映红致富路
- 2025-09-25漳县:小蜜蜂酿造乡村振兴“甜蜜”图景
- 2025-09-25庄浪:薯香万里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