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看甘肃(42)|榆中麻家寺村:三代守一窑 青砖凝匠心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在榆中县麻家寺村的二龙山脚下,一窑青烟袅袅近百年。这烟里,裹着天水红土的温润,藏着1200℃窑火的炽烈,更凝结着邸家三代人“慢到骨子里”的砖雕坚守——作为甘肃非遗文化的鲜活注脚,这里的每一块青砖,都在诉说着黄土高原上“土、火、水”交融的匠艺传奇。

土藏千年智:发丝为“筋”,红土“活”
“做脊兽的土,得是天水来的红土。”年过七旬的邸兆荣在料场,指尖捻过细筛后的红土,粉末簌簌落下。在榆中砖雕的技艺里,选土是第一道“死规矩”,唯有天水红土的细腻质地,才能撑起后续繁复的雕刻与烧制。
而让红土真正“活”起来的,是看似不起眼的碎发。“泥里必须加碎发,少了它不行。”邸兆荣的儿子邸维文从布袋中抓出一把发丝,撒进和泥的大锅。这些纤弱的发丝,是砖雕的“天然钢筋”,能在泥料中交织成网,均匀分散干燥时的应力——缺了这层“筋骨”,泥坯阴干易裂、入窑易断,更别提刻出细腻纹路。

和泥如揉面,却更见功力。邸维文赤手在泥堆上反复推揉,汗水混着红土与发丝融成一体。待泥料软硬适中,刻刀便开始“说话”:游走间剔出流畅纹路,指尖轻磨塑出圆润轮廓,木片轻压推出饱满弧度。粗拙的泥坯在掌心转动,从有轮廓到显神态,最终凝出“魂魄”,三十多种雏形便在阴凉作坊里,静待火的淬炼。

水火淬正青:七日窑火,十二时辰“抢”
“以前村里人总劝我改行,说这手艺养不活人。”邸维文邸兆荣望着待入窑的泥坯。
“但我爹说,有些事总得有人守着,断了就接不上了。”这句叮嘱,成了他熬过最难岁月的底气,也成了榆中砖雕传承的“精神窑火”。
砖雕的精髓,不在“烧”,而在“抢”。窑火需持续七日,温度控制在1200℃左右,此时红土中的三氧化二铁会显鲜红——外行以为“成了”,邸家人却开始最关键的“抢窑”:封窑顶、浇冷水,让水与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将鲜红的三氧化二铁转化为青黑的四氧化三铁与一氧化铁。碳粒渗入、水汽淬冷,泥坯才褪红着青,硬如铁石。

“差一刻火候,少一分水量,不是偏黑就是偏绿,出不来这正青色。”邸维文摩挲着成品青砖,语气里满是郑重。“抢窑”要守足十二小时,之后还要浇水七日、降温十日,二十八天里,父子俩几乎时刻守在窑边,听炭裂声辨火候,看烟色断窑情。经此淬炼的青砖,抗压强度超20兆帕,耐风化、不泛霜,正如邸兆荣所说:“咱们做的东西,上了房顶,风吹雨淋,千年不碎。”

匠心承文脉:青砖无言,守艺有“义”
阳光透过灰瓦间隙,照亮作坊里的砖雕:龙游天际、凤衔宝珠、麒麟踏云、吻兽吞脊——这些曾盘踞在故宫太和殿的祥兽,如今在西北山村的窑洞里,被邸家人的双手复刻重生。
这些青砖雕从不是“藏在深闺”的艺术品:榆中烈士陵园的亭子上、浪街古建的飞檐下、乡村寺庙的脊梁上,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沉默无言,却将传统文化的脉络,刻进了甘肃的山水之间。
“手艺手艺,手上要有活,心里要有义。”这是邸家代代相传的话。祖辈传下的“选土真、烧窑精”,到了邸维文手中,更添了一份“守”:守不掺假的泥料,守不打折的工序,守不急不躁的初心。“现在什么都求快,可砖雕快不了。”邸维文执刀在泥坯上游走,刀刃划过的不仅是红土,更是对快节奏时代的清醒坚守,“泥要慢慢醒,火要慢慢候,青要慢慢出——有些事,就得慢。”

青烟续新篇:非遗匠心,薪火不熄
从选土到出窑,二十八天的等待,沉淀的是时光,淬炼的是匠心。二龙山脚下的窑火未熄,这缕青烟里,有土与火的私语,有水与气的博弈,更有三代人接力的承诺。
当城市机器轰鸣着追求“效率至上”,邸家窑火却固执地守护着“慢”的匠道。那些带着正青色的砖雕,从山村作坊走向更广的天地,在每一次风雨侵蚀中,诉说着甘肃非遗的朴素哲理:匠道无他,唯慢与恒。
青砖虽冷,匠心有温。榆中砖雕,这门镌刻在时光里的甘肃非遗,正以三代人的坚守为笔,在保护与创新的平衡中,续写着黄土高原上的传承之歌——它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甘肃文化血脉里,从未褪色的匠心印记。

- 2025-09-18非遗文化看甘肃(41)|魏早冬:传承大漆匠心 对话古老时尚
- 2025-09-10非遗文化看甘肃(40)|史婷:三尺讲台传非遗 一纸一剪寄师情
- 2025-09-05非遗文化看甘肃(39)|张掖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非遗瑰宝的传承与坚守
- 2025-08-29非遗文化看甘肃(38)丨黄土凝魂 匠心守艺:七旬老人张云中与甘谷脊兽的半世情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