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看甘肃(39)|张掖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非遗瑰宝的传承与坚守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在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上寨村,有一项古老的艺术——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它穿越历史的长河,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在岁月的流转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2008年,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甘肃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张掖杖头木偶戏历史悠久,据《张掖市志》记载,其于明初朱元璋大规模移民时期从秦晋一带传入,至清代中期进入全盛时期。当时,杖头木偶戏流传范围广,演出剧目丰富,戏班众多。而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班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从道光初年传承至今,已有九代。它多数由家族成员组成,实行家传世袭的班主制,这种独特的传承方式使得这门艺术在家族血脉中延续,保留了其原汁原味的特色。

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演出所用木偶、服装、道具均由艺人自行设计制作。木偶造型堪称一绝,它既借鉴了民间神像、古代彩塑、雕刻等造型和技法,又吸收了戏曲脸谱的表现手法,将传统艺术的精华融会贯通。这些木偶的制作工艺复杂,头部以泥土雕塑,干后彩绘成生、净、丑、旦等各类角色,颈部用铁丝与偶身相连,偶人躯干四肢以木刻制,偶头和偶身可以相互搭配,变幻出不同的角色。木偶的脸色彩鲜艳,红的红,白的白,如同京剧脸谱一般,能让人一眼分辨出人物的忠奸、善恶。不仅如此,这些木偶还能做出喷烟喷火、杀头、开扇、搬物等高难度动作,令人惊叹不已。

在表演方面,木偶艺人更是技艺非凡,他们集唱、念、做、打和奏乐于一身,将木偶戏演绎得生动精彩。表演讲究举动、捻动和步功,操作时讲究稳、准、正、平,同时还借鉴了戏剧表演中的亮相、鹞子翻身等表演形式,以此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演员操作木偶时,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掌主杆,操作木偶人的躯干;又以拇指、食指捻动左侧杆操作木偶左臂;右手掌右侧杆,操作木偶右手。若是一名演员同时操作两个木偶,则需一手掌一偶人,拇指和食指兼顾左右手动作,这对技巧的要求极高。再加上服饰、头饰,最重的木偶可达30多斤,最轻的也有10斤上下,这不仅考验艺人的技巧,更考验他们的体力。
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的唱腔以秦腔和眉户剧为基础,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民间传奇、神话故事,现留存的传统剧目多达几十种,如《八义图》《进妲己》《马武取洛阳》等。它的唱腔、剧目、服装、表演等方面均与秦腔程序相同,因此,能演木偶戏的人也能登台演秦腔,尤其生、旦、丑的表演,仍保留着秦腔的古老动作方式。

如今,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的第九代传人邵卫红,正肩负起传承这门古老艺术的重任。在邵家班子里,所有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张掖人,平日里他们在田间劳作,闲暇之余便拿起木偶练习、排练曲目。他们带着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坚守着传承的阵地。在表演间隙,邵卫红和其他艺人还会热情地指导外地游客和孩子们体验木偶戏,让非遗文化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这一古老的非遗艺术,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风雨,却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寄托。相信在邵卫红等传承人的努力下,这颗非遗明珠将继续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魅力 。

- 2025-09-04第八届敦煌文博会将于9月20日至22日举办
- 2025-09-04陇拍客丨民乐:多彩社团 快乐成长
- 2025-09-04“正义审判”特展与张富奎毛体书法展在哈达铺开展
- 2025-09-04甘肃三位民警应邀赴京 现场观礼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