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看甘肃(41)|魏早冬:传承大漆匠心 对话古老时尚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大漆工艺,是一门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古老技艺,历经数千年岁月沉淀,在甘肃的文化谱系中始终闪耀着独特光芒。而魏早冬,这位扎根陇原的大漆匠人,正以手中的漆刷为笔、以天然漆为墨,在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中,让古老大漆与现代时尚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1985年,魏早冬出生于甘肃通渭,这片以书画闻名的热土,让他自幼便在笔墨纸砚的熏陶中埋下艺术的种子。

《幸福之家》荣获第三届甘肃省美术“金驼奖”铜奖
2010年,怀着对大漆工艺的执着追求,魏早冬远赴福建,师从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桂官先生,系统学习大漆工艺的基础技法;从制漆、制胎到髹涂、装饰,每一道工序他都反复打磨,常常为了掌握“犀皮漆”的纹理层次、“戗金”的线条力度,在工作室里通宵达旦,只为让每一件作品都经得起时光的检验。

要理解魏早冬的坚守,必先读懂大漆工艺的千年底蕴。大漆又称“生漆”,取自漆树汁液,是中国最古老的天然涂料之一。

考古发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有最早的大漆残片,距今已有6000余年。随着秦汉时期经济发展,大漆漆器更是成为达官贵人的生活器物,那红黑相间的色彩中流淌着盛世记忆。
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冲,漆器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敦煌悬泉汉简中,曾记载过“漆杯”“漆盘”等器物通过丝路流通的史料;魏晋南北朝时期,麦积山石窟的部分造像衣饰上,仍能见到大漆髹涂的遗存。不同于现代化学涂料,天然大漆需经“滤漆、晒漆、调漆”等多道工序提纯,其干燥过程对温湿度要求极高,且髹涂时需层层叠加,少则数层,多则数十层,每一层都需等待自然干燥后再进行打磨,一件复杂漆器的制作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特性,既是大漆工艺的魅力所在,也让它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面临传承挑战。

《沐春》入选“第二届中国(宁波北仑)青年漆画大展”
而魏早冬的突破,正始于对“慢工艺”的敬畏与对“新表达”的探索。在深耕传统漆器制作的同时,他将目光投向漆画艺术,试图打破“漆器即器物”的传统认知,让大漆以绘画的形式走进当代艺术视野。漆画区别于油画、国画,其独特之处在于“材质语言”——天然漆的光泽、肌理,与金、银、螺钿、蛋壳、木粉等材料的结合,能创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

《夏夜之梦》入选“2021中国(厦门)漆画展”
魏早冬说,传统意义上来说,漆画主要是以花鸟居多,符合中国人文的审美,但是随着人们对漆画的理解,美好的生活也成为漆画的重要素材被艺术家所展示,但无论如何创新,不变的还是原生态的颜料,和画中透出的美好元素。

《那年时光》入选“第三届中国(宁波北仑)青年漆画大展”、荣获第四届甘肃省美术“金驼奖”银奖。
而对于魏早冬来说,创新不止于此,一些抽象题材的画面也被搬上了漆画,让这个门派以多元包容的形式融入中国绘画流派。
魏早冬说,在中国说起大漆漆艺,一般认为是漆器和漆画,漆器更久远一些。但是无论哪一类,在时光的沉淀中等待都是必须面对的成长。
“我们的作品会慢慢风干,这个过程最少需要三个月。”魏早冬指着工作室的阴干房介绍,这座放着未来艺术品的房间控温控湿,在时间的凝练中成就精品。

作为兰州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丝路漆艺与文创中心负责人,魏早冬更清楚“传承”二字的重量。在课堂上,他从不急于让学生上手创作,而是先带他们去漆树林观察漆树汁液的采集过程,让他们触摸不同年份的漆料,感受大漆从黏稠液体到温润漆膜的变化;他会把自己珍藏的老漆器残片带到课堂,让学生通过实物了解大漆的老化规律;在实践课上,他手把手教学生打磨漆胎、调配漆色,哪怕是最简单的“平涂”工序,也要求他们做到“无刷痕、无气泡”。

近年来,他带领学生开发的大漆文创产品更是打破了传统漆器的“高端化”局限——以敦煌纹样为灵感的大漆书签,用薄木胎制作,仅髹涂3-5层漆,搭配烫金工艺,既保留了大漆的温润,又降低了成本,这些文创产品不仅让大漆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也为年轻传承人提供了技艺转化的思路。

对魏早冬而言,大漆早已不是一门单纯的技艺,而是一种能与历史对话的文化语言。他常说:“天然漆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氧化,颜色会变得更温润,肌理会变得更丰富——这就像传统文化,只有不断与时代对话,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如今,他仍在不断探索:尝试将大漆与现代材料结合,用碳纤维制作轻薄的漆画载体;探索大漆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

从博物馆里的汉代漆片,到工作室里的现代漆画;从传统漆器的精工细作,到文创产品的贴近生活,魏早冬用十几年的坚守,让千年大漆在陇原大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未来,这位甘肃匠人必将继续以漆为媒,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甘肃的大漆文化不仅照亮历史的长河,更能在现代时尚的舞台上,讲述属于中国、属于甘肃的非遗故事。

- 2025-09-10非遗文化看甘肃(40)|史婷:三尺讲台传非遗 一纸一剪寄师情
- 2025-09-05非遗文化看甘肃(39)|张掖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非遗瑰宝的传承与坚守
- 2025-08-29非遗文化看甘肃(38)丨黄土凝魂 匠心守艺:七旬老人张云中与甘谷脊兽的半世情缘
- 2025-08-21非遗文化看甘肃(37)丨张掖民乐八仙灯会 百年非遗点亮乡村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