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甘肃创新实践座谈会召开

中国甘肃网9月18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实习生 元翔宇)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六周年之际,由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与央广网共同主办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甘肃创新实践座谈会”在兰州召开。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展开多视角、跨领域的深入交流。
座谈会上,甘肃省生态环境督察专员李作斌系统回顾了甘肃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效:2024年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98.65%,创历史最佳,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稳定达到Ⅱ类。但他同时指出,生态本底脆弱、水资源约束强、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挑战依然存在,亟需持续发力、系统治理。
兰州大学副校长勾晓华从科研视角指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面临“系统稳定性维持难、水源补给不确定性增强、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难题突出、系统性协同治理能力不足”四大痛点难点,并针对性提出六大重点破题方向。她还表示,兰州大学将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政策实践转化,共同参与生态修复工程标准制定、生态效益评估和绿色发展模式推广工作,为构建“统筹协调、系统治理、科学管理、永续发展”的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新格局贡献“兰大智慧”与“兰大力量”。
另外,甘肃省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雍海宾、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院长管东红、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何文盛、甘肃省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把多勋、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董志龙、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局长罗永诚、兰州黄河生态旅游开发集团董事长边怀银、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牛炜、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副所长杨金虎分别作了题为《落实黄河国家战略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擘画分区管控新图景 赋能陇原黄河高质量发展》《甘肃省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回顾与展望》《黄河甘肃段的文化特征与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一河净水送下游的六个支撑》《护佑黄河的健康生命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的甘南创新》《做好“黄河文章”答好“发展试卷”》《气候视角看黄河:应对上游暖湿化新常态,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交流发言。
座谈内容涵盖经济、文化、气象、水务等多个维度。甘肃省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雍海宾指出,甘肃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坚持“生态优先”;甘肃省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把多勋提出以“十大工程”推动黄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副所长杨金虎则从气候视角预警黄河上游“暖湿化”趋势加剧了极端天气与生态风险,建议加强跨部门协同与气候适应性管理。此外,甘南州、兰州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分别分享了水源涵养创新实践与污染防治攻坚成效,兰州黄河生态旅游开发集团介绍了通过“生态+文旅”模式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的企业实践。
据悉,座谈会后,主办方还将组织媒体记者分赴兰州、白银、甘南、临夏等地实地采访,基于观路径、看成效、树样本的出发点,聚焦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产业竞争、城市能级、乡村共富等,既包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久久为功的上半篇文章,也包括以生态为底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下半篇文章,充分展示甘肃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新谋划、新作为、新气象。
此次会议通过多领域、多视角的交流,充分彰显了甘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上游担当”的决心与智慧,为持续推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贡献了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
- 2025-09-18兰州市公安局举办2025年网络安全宣传周法治日宣传活动
- 2025-09-18非遗文化看甘肃(41)|魏早冬:传承大漆匠心 对话古老时尚
- 2025-09-18【红星照耀中国·“两点一存”耀华夏】宁县和盛工业园区:“打印”未来 “飞”向低空
- 2025-09-18祁连山下是我家丨当科技邂逅嘉峪关 共筑文化遗产保护屏障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