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是我家丨当科技邂逅嘉峪关 共筑文化遗产保护屏障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巍巍长城,蜿蜒于华夏大地,是中华文明的璀璨象征;雄关嘉峪,扼守河西走廊咽喉,素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历经弘治、嘉靖、万历等时期大规模扩建维修,墙体、壕堑、关堡、烽燧等设施完备,形成了一套完整且严密的防御体系。

它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承载着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与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
驼铃远去,关城犹在。
然而,时光悠悠,岁月无情,时光的侵蚀让这座古老的关隘面临着诸多挑战。
但幸运的是,科技的春风为这座古老的关隘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如今,无人机掠过城楼,激光束扫过城墙,风速仪、温湿度传感器织成“隐形铠甲”。

安防监控、游客监测、反应性监测等数据,如同涓涓细流,一并汇入云端。在这里,“风险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即时处理”的闭环悄然启动,结构变形、裂缝扩展等信息以及环境参数,如同精准的“诊断报告”,为病害预警和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
昔日“抢救性修缮”跃升为“未病先治”,实现了文物保护的重大转变。
岁月风沙与时代光影在此交汇,科技赋能正为古老关隘写下“预防性保护”的新范式。它让历史与未来在同一时空对话,让古老的嘉峪关在现代科技的照耀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科技保护的意义远不止于对文物本身的守护,更在于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借助数字化保护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建模等,嘉峪关长城的历史文化信息得以实现数字化保存与展示。

这不仅让更多人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领略到这座雄关的独特魅力,也为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文物保护领域的发展。
科技之于嘉峪关,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让历史继续呼吸的肺叶。
在预防性保护的实践中,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日常保养维护的重要作用,实施了一系列长城日常保养维护及环境整治项目。通过加固、修缮、清理长城本体,整治周边环境,改善赋存条件,有效减缓了病害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不断增加保护维修的技术含量。

例如,在关城南敌楼墙体保养维护项目中,借助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科研力量,建立三维结构模型;在西长城沿线长城关堡、烽燧遗址文物保护标识系统建设项目中,与北京建筑大学合作,利用无人机航飞等技术建立三维模型数据库,为保护利用和数字化展示奠定基础。
然而,雄关不语,挑战犹存。资金与技术需求巨量,跨学科资源待整合,保护方式需随需求迭代。
嘉峪关在风雪中沉思,也在硅片上生长。当大数据持续优化方案,当人工智能学会读懂城砖的皱纹,下一段城墙上的“科技铭文”正被持续镌刻。

这铭文,是科技与历史交融的见证,是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结晶。
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古老的城墙上,科技之光照亮了城墙下的阴影,也照亮了中华文明保护传承的漫漫长路。
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历史与未来对话,一座关隘,正为五千年文化遗产写下新的注脚。
- 2025-09-18【红星照耀中国·“两点一存”耀华夏】“东数西算”庆阳集群:三年跃升全国增速最快数据中心
- 2025-09-18陇拍客丨临泽:富锶大闸蟹捕捞忙
- 2025-09-18陇拍客丨临泽:科技助力蔬菜育苗立体智能化
- 2025-09-18陇拍客丨张掖:2万多尾裸鲤鱼苗跃入黑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