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油田到餐桌:李万鹏的“尕巴郎”美食故事

摆放黄焖羊肉配料
正午,兰州城关区兰海商贸城临街的“尕巴郎”招牌在阳光下十分亮眼,走进店里,铁锅里焖煮着柴火鸡,金黄的汤汁裹着嫩滑的鸡肉,香气顺着敞开的店门飘出。老板李万鹏举着手机穿梭在餐桌间直播:“家人们看这锅黄焖羊肉,这是今天从市场挑的羊娃子肉,现切现炒,牛骨高汤炖足50分钟,下播就没这价喽!”
直播间里的评论刷得飞快,有人问“尕巴郎是啥意思”,他举着手机对准墙上的新疆风情挂毯介绍:“这是咱新疆话,‘好小伙’的意思,我舅舅从小就这么喊我。”镜头扫过满座的食客,有人举着油饼冲镜头笑,有人埋头吃着柴火鸡,享受着美食。
从石油工人到美食烹饪者
2015年的冬天,在新疆的戈壁上,26岁的李万鹏当石油工人已有整5年。他的制服口袋里总揣着个小本子,记着舅舅教的秘方:黄焖羊肉要加晒干的恰玛古,手抓饭的羊油得烧到冒香味……
舅舅店里的烟火气令他十分难忘,他喜欢大铁锅里手抓饭的油香,听食客喊上一句“尕巴郎”。“小万,你每次休班都往后厨钻,不如干脆来帮我?”舅舅的话像颗种子,在他心里发了芽。后来,他辞职离开了油田,跟着舅舅学厨。5年间,他从刷300个盘子开始,到能单手颠动五斤重的铁锅。有回试做拉条子,面和硬了,舅舅告诉他:“面得醒够时辰,就像人得熬够火候。”慢慢地,他在灶台前一遍遍练习,把简单的事重复做好、做精。
2018年春天,李万鹏从新疆昌吉市跟着旅行团到兰州逛张掖路。走到木塔巷时,一阵拉面香混着烤肉味飘过来,他停住脚观望发现,街边排着长队的小吃摊大多是本地风味,鲜少有新疆菜。“这里的人爱吃肉,说不定会喜欢咱新疆的味道。”
那晚在酒店,他在手机上查兰州的餐饮分布、画菜单,手抓饭得用羊油炒胡萝卜,柴火鸡要选三黄鸡,连自助小菜都想好了:腌黄瓜得加新疆醋,酸奶要撒上葡萄干。“要不试试?”他给舅舅打视频,舅舅鼓励他:“尕巴郎,想干就干,我给你寄秘方。”
第一家店开在静宁路,招牌是他自己写的“尕巴郎新疆菜”。开业第一天,有个穿校服的姑娘问:“有拉条子吗?”他赶紧煮好面,浇上西红柿鸡蛋卤,姑娘吃着吃着笑了:“和我姥姥做的味儿一样。”此后,那姑娘便成了常客,后来带了全班同学来吃。李万鹏看着满屋子青春的笑脸,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
诚信经营 传递家乡美味
“叔,今天的羊肉嫩得很,我给您多切二两。”早上6点,李万鹏已经在肉铺前挑羊腿。他选肉有个规矩:只认当天现宰的,羊肉得带点筋骨,炖出来才香。摊主老杨知道他的性子,每次都留最好的部位。
店里的柴火鸡从不用预制料,客人点单后,他当着面把三斤鸡肉切块,和生姜、干辣椒一起倒进铁锅,激发食物的香气。有一次直播,有网友质疑:“89元三斤肉会不会缺斤少两?”他举着电子秤怼到镜头前:“家人们看好了,3斤2两。”黄焖羊肉的高汤是秘诀,每天凌晨熬牛骨,得用新疆的鹰嘴豆调鲜。有次牛骨没备够,他宁愿闭店一天也不肯用清水凑。
2023年冬天,兰州下了场大雪,店里的水管冻裂了。李万鹏踩着没过脚踝的雪去买矿泉水,回来时裤脚结了冰。有老顾客看着他冻红的手说:“要不今天歇业吧?”他笑着支起临时灶台:“只要你们来,就有热乎饭。”
“家人们看这锅柴火鸡,汤汁收得刚刚好,煮上定西宽粉绝了!”李万鹏的直播间里,总能看到新疆元素:墙上挂着艾德莱斯绸,背景音乐是《达坂城的姑娘》。有个兰州阿姨每天准时看他的直播,说:“听你说话就想起援疆时的邻居。”李万鹏教她做手抓饭:“胡萝卜要选黄皮的,羊肉别焯水,直接炒出油。”后来阿姨发来照片,说孙子吃了两大碗。他看着照片笑了,觉得自己像座桥,一头连着新疆的家,一头连着兰州的牵挂。
如今,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有人劝他开分店,他摇摇头:“先把眼前的事做好。”就这样,他坚守初心,用一份真诚,为大家带来难忘的街区美食记忆。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建荣 华晓婧 文/图
- 2025-07-30青年医生何通和成为甘肃省第7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 2025-07-25谢觉哉之子捐赠珍贵革命文物
- 2025-07-25“00后”铁路线路工王诗睿 每天顶着热浪徒步10公里巡查 守护旅客归家路
- 2025-07-25外卖骑手廖亚洲:传递人间烟火的榜样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