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推动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2025-07-25 08:5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张东伟

  甘肃是全国寒旱区域最集中、寒旱特质最明显的省份,也是寒旱农业发展最活跃、最有基础的省份。立足独特气候地理条件,挖掘寒旱资源禀赋、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是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切入点。

  甘肃大部分农牧区处于寒旱区,特殊自然环境孕育了寒旱区“水净、土良、气优”的天然优势,为生产绿色、有机、功能营养型的特色农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我省以实施“扩量、提质、延链、增效”四大行动为载体,全力培育和升级“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寒旱特色农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作为全国制种大省,甘肃的玉米、马铃薯、瓜菜花卉制种产业独树一帜,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制种基地;兰州高原夏菜丰富了南方市民的“菜篮子”;陇原牛羊肉温暖了天南地北的“中国胃”。“甘味”特色农产品“出陇”“出海”成效显著,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关键在科技。我省在旱作农业技术、抗旱抗锈小麦育种、高淀粉马铃薯品种选育等领域保持全国领先。其中,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粮食增产作出贡献;戈壁设施生态农业、高原夏菜种植、设施蔬菜培育、肉羊健康养殖及秸秆饲料化、果树高光效栽培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已日趋成熟并广泛推广应用。日前,我省已启动建立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形成“首席+岗位专家+试验站”三级网络,搭建科技支撑特色农业发展的整体框架,有力促进全省特色农业的转型升级。

  我们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进一步挖掘寒旱特质,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形成连片成带、集链成群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把寒旱农业蕴藏的资源禀赋优势最大限度转化为规模优势,走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特色之路。

  以“种”破局,攥紧寒旱农业“芯片”。种子是寒旱区稳产增产的“第一要素”。强化科技支撑,首要任务是加强种质资源创新。一方面,要加大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深入挖掘种质资源的优良基因,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坚实基础。尽快建成并发挥西北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利用中心的作用,筛选抗旱节水、抗病优质的育种材料,创制更多具有甘肃特色的优异种质资源。另一方面,要集聚省内优势力量,开展育种联合攻关。继续加大投入,设立寒旱作物育种专项,在河西走廊建设国际一流的玉米、蔬菜制种中心,在陇东南建设马铃薯、中药材分子育种平台,加快育成一批耐旱、耐寒、耐盐碱新品种(系),持续提升我省种业的核心竞争力,让“陇”字号品种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以“水”为要,打造旱作节水技术高地。聚焦水资源高效利用,把节水作为科技攻关的优先方向。建议依托省农科院、高等院校及省内相关领域头部企业组建“节水灌溉技术联盟”,聚焦“自适应滴灌、智能喷灌机器人、地下渗灌”三大方向,开发适合不同地形、不同作物的低成本成套设备。在沿黄灌区、河西绿洲、中部雨养区建设规模化节水示范区,推广“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监测”模式。大力发展高水效商品性农业与旱作节水优质农业,在极限节水、深度节水、高效用水领域精准施策,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力。

  以“机”提效,补齐丘陵山区农机短板。甘肃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占比大,应加快丘陵山区小型化、智能化农机研发推广,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轻简化水平,破解劳动力短缺与成本攀升难题。重点研发适配不同生产模式和作物的新型农机,如配备北斗导航的精准播种拖拉机、搭载机器视觉系统的玉米去雄机、设施温室自动化作业机械及果品采集机器人等。探索“农机共享+订单作业”模式,搭建省级农机作业服务平台,实现全省跨区调度、实时监管,降低小农户使用成本,通过“机器换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以“数”赋能,构建全链智慧农业生态。数据已成为新型农资。要把数字技术融入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环节。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归集土壤、气象、作物长势、市场行情等数据,为政府决策、金融服务、保险理赔提供统一接口。在不同生态类型区布局数字农业先导区,推广温室环境AI控制、奶牛智能饲喂、区块链溯源等场景,打造可复制样板。鼓励农产品电商交易,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强化数字农业技术应用培训,用好手机这个“新农具”,加大大数据、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新农人”。

  以“融”促兴,创新科技与产业对接机制。推广“科研团队+链主企业+示范基地+科技小院”合作模式,把专家工作站建在园区、把试验田搬到企业和乡村、把技术课堂办到地头。可采取岗位补助、成果奖励、服务保障、揭榜挂帅等措施,选拔培养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加强与农业院校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打造特色化、专业化、本土化的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工艺和成套装备的研发,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深度挖掘农业资源多元价值,将农业与旅游观光、文化创意、研学体验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拓展农业资源价值衍生空间,促进三产融合,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产业效益。

  作者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