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释放乡村发展活力

2025-07-25 08:5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徐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农民共享农村改革和发展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产业兴旺是基础,农民富裕是根本,而联农带农机制正是实现产业与富民有效衔接的关键纽带。我们要始终把维护好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持续增强乡村“造血功能”,加快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激活资源要素,筑牢带农基础。陇原乡村地域辽阔,蕴藏着大量待激活的“沉睡资源”,需通过盘活利用实现带农增收。摸清家底、盘活资源。结合农村集体“三资”清查和帮扶资产排查,厘清乡村资产资源底数,建立动态更新的管理台账,尤其要摸清由涉农财政资金投入建设的标准化厂房、帮扶车间,以及村内的空心院、闲置校舍等空闲场所,积极引导市场主体投资建设厂房式工坊、车间式工坊和居家式工坊等“共富工坊”。强化对接、吸引合作。聚焦“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主导产业及区域特色产业,深入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充分发挥工商联、各类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多元沟通对接平台,为乡村发展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引入项目。强化乡情招商、专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引进落地更多与乡村资源禀赋相适配的优质产业项目,推动实现集体村民增收与企业发展双赢。打破壁垒、优化服务。探索建立覆盖全省的乡村资源资产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构建智能化的项目匹配模型,为乡村发展精准画像,实现“一屏统揽、一网尽收”。推行乡村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整合政府部门、村委会、村民和市场主体等多方力量,通过跨部门协同、全流程服务,及时解决用地审批、融资信贷、市场销售、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快联农带农项目落地建设。

  壮大经营主体,提升联农能力。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是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其产业带动效能与组织化程度直接关系联农带农机制的实际成效。聚力打造“联合体”。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等经营主体,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命运与共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各种生产要素融合渗透、各方优势资源互补共促、各类市场主体分工协作,系统重构农业全产业链价值分配体系,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三链融合”,实现“一方带”向“多方赢”转变。持续壮大“群雁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一批经营意愿强、发展思路清、市场潜力足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着力提升规范化发展水平和联农带农能力。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万企兴万村”等机制作用,深化共建“一县一园”建设,不断增强县域产业就业承载能力。以市场化理念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就业工厂提质升级,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生动能。充分激发“融合力”。依托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完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全产业链,释放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倍增效应。发挥供销社、农垦集团等引领作用,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和模式,强化农业科技与装备支撑,着力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生产难题。

  优化联结模式,厚植惠农成色。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技术业态的更新迭代,将催生更加多元化的联农带农机制。要顺应发展趋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各地深化联农带农机制创新,加快构建“带得准、带得稳、带得久”的良性发展格局。创新发展模式。实践中,我省一些地区已探索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互联网+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园辐射带动”等多种有效模式,值得学习推广。同时,联农带农机制不能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土地现状、产业发展情况等科学分析,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设计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民深度嵌入产业链,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和共享者。优化运营机制。积极推广订单生产、定向投入、价格保护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利益保护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果。坚持强化带动效益与提升带动能力相结合,科学合理确定带动方式和受益程度,构建稳定长效的联农带农模式。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机制,设立基础分红保障农户基本收益,依据成员贡献和产业经营效益进行二次分红,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健全保障体系,实现富农长效。联农带农机制不仅要联得紧,更要带得稳、收益久。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加力搭建一批规范透明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科学设计土地流转、纠纷调解、风险分散等机制,进一步明确各方权责,减少联农带农过程中的不稳定性。统筹整合各类扶持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管理,逐步推动财政资金直接补贴向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转变。强化风险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产业发展风险保证金制度,通过财政资金引导、经营主体参与的方式,建立风险共担和补偿机制,降低自然灾害、市场供需失衡、价格剧烈波动等带来的风险,促进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严格考核激励体系。将联农带农工作成效纳入乡村振兴年度考核和表彰奖励,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强化联农带农项目全过程跟踪监管,推动落实扶持政策和龙头企业认定“两个挂钩”量化,确保联农带农项目联得紧密、带得实在、成效显著。

  作者为省政府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处处长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