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尹小娟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两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甘肃力量。
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一是聚焦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成效。采取差别化整治措施稳妥解决粗放型产业项目的整治问题,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二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围绕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学谋划实施重大生态项目,有序推进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系统修复,不断提高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栖息地等生态系统功能。三是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健全管理体制与法治保障、完善资金保障长效机制、加强社区共管共治,尽快建立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互补和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绿色富民产业全面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深入实施煤电清洁化改造,稳步推进“沙戈荒”光伏基地建设,推广先进绿色技术,健全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加快有色、冶金、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二是加快推动新兴产业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全力打造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促进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推进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三是培育壮大生态产业持续提升生态效益。依托现代农业技术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绿色有机农产品和中药材加工为主的绿色生态农业,积极探索农牧结合、粮饲兼顾、种养循环、集约发展等循环农业发展道路;依托丹霞地貌等具有鲜明西北特色的景观资源,积极探索生态产品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盘活林业资产资源,鼓励国有林场通过入股、合作、特许经营等方式,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率先打造碳交易示范区。
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区域间生态公平和社会和谐。一是开展重点流域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建立源头与入海口、源头与下游的全流域跨地区补偿机制,结合流域实际情况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中的责任主体和补偿对象。二是构建完善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建立健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碳汇权益等交易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补偿;建立科学的流域生态补偿金分配模式,合理确定各方面补偿收益。三是完善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方法。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中的应用,结合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成本和发展机会成本、受益地区支付能力等因素,为生态补偿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 2025-07-18培育高水平产业型干部
- 2025-07-18激活县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
- 2025-07-18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 2025-07-18以学风建设引领作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