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80后女老板李蓉蓉 一锅汤熬出“家的味道”

李蓉蓉(左)打包外卖

李蓉蓉为顾客舀汤
正午的阳光把均家滩地铁站F出口的地砖晒得发烫,穿堂风卷着一股醇厚的肉香飘过来,“乐脉牦牛大骨汤”的招牌在热风里轻轻摇晃,红黄漆写的“汤”字被蒸汽熏得发亮,推门时风铃“叮铃”一响,满屋子的热气裹着骨香瞬间涌上来。
李蓉蓉正站在灶台后舀汤,大白瓷碗在她手里转得飞快,长柄勺插进汤锅的瞬间,“咕嘟”一声翻起金黄色浪,油花在碗沿聚成小小的星。“张哥今天来晚啦?” 她抬头冲门口笑,眼角的细纹里还沾着点汗珠,“脊骨给你留着呢,刚从锅里捞出来的,热乎!”
穿蓝衬衫的男人应着声找座位,目光扫过墙上的壁画——草原上牦牛的黑鬃毛里夹着几缕金黄,蹄子边的格桑花正开得热闹,有个穿校服的小姑娘踮脚摸画里的牛角,被妈妈拽着说:“快吃,你李姨熬的汤,骨头缝里都是香的。”
一锅好汤 从凌晨熬起
凌晨4时50分,兰州的天还没亮,雁滩路的店铺还卷着卷帘门,李蓉蓉的电动车已停在店门前了。她摸黑开了灯,不锈钢操作台反射出冷光,案板上排着刚到的牦牛骨,足有一百多斤。
“得是青海草原的牦牛,” 她蹲下去翻检,指尖划过骨头的断面,那里还带着新鲜的血丝,“你看这骨髓孔,要密要深,熬出来才够稠。” 这些骨头是昨天下午从冷链车卸下来的,她特意让牧民留了带筋的部分,“筋头巴脑熬化了,汤才会挂勺。”
5时整,骨头下锅焯水,冷水漫过骨面三寸,她撒进两把花椒和整颗的生姜,“不能切,切了姜味太冲,压了肉香。” 灶火“呼呼”舔着锅底,她支着胳膊肘看水面,浮沫刚冒头就用漏勺撇,动作轻得像在捞水里的云。“刚开始熬汤那阵,总怕撇不干净,蹲在灶台前两小时不动,腿麻得站不起来。”
7时,闹钟响起,第一锅汤已泛清色。李蓉蓉掀开厚重的木盖,蒸汽“腾”地涌到天花板,在吊扇叶上凝成小水珠。她舀起一勺举到眼前,汤在勺壁上挂出薄薄的膜,“这还不够,得熬到滴在桌上能凝成小珠。” 说着往汤里撒了把盐,“就这一把,多了抢味,少了压不住腥,得凭手感。”
操作台另一边,两个伙计正忙着备料。小王把甘谷辣椒剪成段,热油“滋啦”泼上去,呛得人直缩鼻子,他赶紧打开换气扇,“李姐说甘谷的辣椒皮厚,泼出来的辣子香不呛,昨天有个四川顾客说比他们那儿的还够劲。”
墙角的电子钟来到10时,李蓉蓉掀开最后一口汤锅,骨香混着调料味儿清色漫到街上。第一个熟客踩着点进来,是隔壁小超市店的陈阿姨,“小李,今天的脖骨炖得烂乎不?” 她边说边往调料台走,韭菜花酱瓶子里还沾着昨天的勺印,“就爱你家这韭菜花,内蒙古发来的就是不一样,带着股草原的清劲。”
食客:“你做的汤有家的味道”
李蓉蓉的手背上有块浅褐色的疤,是5年前开店第一天烫的。“那会儿汤锅刚烧开,我慌着往外端,溅出来的汤在手上烧出个泡,疼得直掉泪,可店里就我一个人,哭完还得接着熬。”她低头用抹布擦灶台,那块疤在灯光下忽明忽暗。
2018年的秋天,她蹲在永登苦水镇的农贸市场里数人流,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那天从早待到黑,数着有多少人买肉,多少人问汤,脚脖子肿得像发面馒头。” 她忽然笑出声,“我妈骂我疯了,放着好好的超市收银员不当,非要折腾这口汤。”
第一天营业,从上午10时等到下午2时,只进来3个客人。“一个大爷说汤太淡,一个姑娘嫌骨头没啃头,还有个小伙子喝完没结账,说‘下次一起给’,结果再也没来过。”关店时她坐在空荡的店里,看着满锅没卖完的汤,眼泪直往下掉。那天晚上,她自己喝了3碗汤,边喝边记:盐要加多少,火候要调几档,骨头得炖到什么程度才算烂。
转机是在一个飘雪的早晨,她正在铲门前的冰,听见身后有人喊:“妹子,还有汤吗?” 回头看见个裹着军大衣的大叔,冻得鼻尖通红。“那天汤刚熬到一半,我实在不忍心,就盛了小半碗给他,说‘您先尝尝,还没熬好’。” 大叔喝完抹抹嘴,从兜里掏出个皱巴巴的塑料袋,“我是工地上的,昨天听工友说你这儿的汤实在,给兄弟们带10份,钱先给你。”
那天她熬了双倍的汤,工地上的师傅们排着队来取,有人掏出咸菜给她,有人帮着擦桌子。“有个姓张的师傅啃着骨头说‘小李,你这汤里有家的味道’,我听着眼泪又下来了,觉得再难都值。”
现在店里的老主顾能排出长队:每天雷打不动来喝脊骨汤的王老师,总给怀孕的媳妇打包腿骨的刘大哥,还有每周三带着孙子来的马奶奶。“马奶奶总说,‘我孙子在外地念大学,每次回来都要先喝你这口汤’,上次她孙子拍了段喝汤的视频发抖音,一下给我涨了两百多个粉。”
好汤慢熬 就像咱西北人的日子
李蓉蓉的抖音账号里,点赞最高的视频不是精心拍的汤,是去年冬天拍的雪景。镜头里她举着手机往后退,店里的蒸汽从门缝钻出来,在雪地里凝成白雾,画外音是她带着喘的笑:“你们看,汤锅里的热气和天上的雪撞到一起,像不像青海草原上的云?”那条视频有3万多个赞,评论区里有人问:“李姐,你家的牦牛是不是从云里跑下来的?”
刚开始拍抖音,她总躲在柜台后面,镜头只敢对着汤锅。“第一次直播,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有人问骨头怎么卖,我憋了半天说‘你过来吃就知道了’,结果直播间的人笑疯了。” 现在她敢举着手机绕着店转,给网友看刚到的牦牛骨上还沾着草屑,甘谷的辣椒串在屋檐下晒得通红,定西土豆粉泡在水里像白玉。
上个月有个杭州的姑娘私信她:“李姐,能给我寄点韭菜花吗?看你视频里的韭菜花拌肉,我流了3天口水。”她找牧民要了最新鲜的韭菜花,自己炒了装瓶,寄的时候还塞了包甘谷辣椒,“附了张纸条说怎么调最好吃,姑娘收到后拍了段拌面条的视频,说‘比杭州的酱鸭还香’。”
店里的调料台上总放着个小黑板,写着“今日推荐:定西土豆粉泡骨汤”。“这是粉丝给我出的主意。” 李蓉蓉指着黑板说,“有个定西的老乡在评论区说,他们那儿的土豆粉耐煮,泡在骨汤里吸足了味,比肉还好吃,我试了试,果然成了爆款。”
下午1时,外卖打印机“滋滋” 吐出新订单,备注栏里写着“多加甘谷辣椒,要李姐亲手舀的汤”。李蓉蓉笑着拿起勺子,手腕一转,滚烫的骨汤在碗里开出花。“你看,”她举着碗,“这汤里有青海的草,内蒙古的花,还有咱甘肃的辣椒,熬在一起,就是咱西北人的日子,慢是慢了点,但熬到时候了,就特别香。”
晚上,墙上的时钟指向9时30分,顾客渐渐少了,她终于能坐下喝口茶。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落在她刚写的加盟意向书上,字迹有力,像她熬汤时那股子韧劲儿。“等明年春天,想在西宁开家分店,让青海的老乡也尝尝,咱兰州姑娘熬的牦牛汤,不比草原上的差。”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建荣 文/图
- 2025-07-16平凡的坚守 ——记甘肃省劳动模范、快递员刘熙元
- 2025-07-16黄建平院士公开课暨科技女生赋能计划结营仪式举行
- 2025-07-14从黄土高原到数字高原——记“甘肃省劳动模范”陈长流
- 2025-07-14多亏了李书记 日子越来越敞亮——李林兵与洪号村的振兴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