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陇人相

【陇人相208期】双奥艺术家孙红:以铜鼎铸就历史记忆 传承中华礼乐精神

2025-07-17 17:15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实习生 元翔宇

  “鼎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也是盛世的象征。”当谈及与奥运相关的青铜礼器铸造经历时,当代双奥艺术家孙红深情地表示,“当青铜器与礼仪相融,便形成了中华文化中独特的礼乐精神,这种精神的传承,应深刻融入我们的血脉。”

  兴趣萌芽:童年艺术梦的启航

  1963年,孙红出生于兰州市一个普通家庭。

  自幼年起,他便对雕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能雕出巨大雕塑的“能工巧匠”让他心生敬佩,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画家或雕塑家。

  在少年宫的浓厚文化艺术氛围中,孙红得到了张学乾和韦博文两位老师的悉心教导,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尽管在1979年的高考中因文化课未过而未能进入大学,但孙红凭借美术才能以“特长生”身份应征入伍,在军营中崭露头角。

  命运转折:从军营到工厂的艺术坚守

  1982年10月,孙红退伍后,被安排到兰州通用机器厂担任质检员。

  “工作之余,我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在车间办板报、职工园地,还将工作场景绘制成连环画,深受工友们喜爱。”回忆过往,孙红的脸上满是欣喜。

  然而,随着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孙红的艺术创作时间被工作挤压。但冥冥之中,他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3年,孙红组织万人签名活动支持北京申奥,这次成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

  1995年,他毅然辞去工作,走上了创业之路。

  奥运情缘:铸鼎铭记历史时刻

  1997年,孙红为迎接香港回归,在东方红广场设计了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牌。“我每天都广场去翻动日期,见证着香港回归的脚步日益临近。”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让孙红激动不已,他决定为北京奥运会设计铸造一尊盛鼎。

  为了顺利实现捐鼎一事,他四易其稿,16次进京、12次赴晋,历经漫长的等待与不懈的努力,2006年8月7日,北京奥组委秘书行政部终于发来文件,敲定了捐赠事宜。

  经过认真的对比和筛选,孙红最终选择了山西夏县的一家公司进行铸造,耗时整整100天,这尊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奥运盛鼎”终于浇筑完成。

  2007年9月11日,奥运盛鼎被北京苐29届奥林匹克运动组织委员会确定为接受的唯一一件国之重器,2007年10月13日奥运盛鼎永久落户北京朝阳公园艺术广场,成为铭刻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的传世文化遗产。

  再续辉煌:冬奥之尊与建党百年宝鼎

  2015年,当得知我国成功申办第24届冬奥会时,孙红心中又一次燃起了创作的激情。

  经过近4年的精心策划、设计与铸造,《冬奥之尊》诞生了。这件作品采用高镍白铜铸造,以古青铜礼器“觚”为基础,巧妙融入现代奥林匹克元素,彰显了北京冬奥会的气概。

  2021年,为喜迎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孙红创作了礼器“建党百年宝鼎”,该鼎纹饰精美,融入了党徽、党旗等元素,被正式安放并陈列在南湖革命纪念馆中。

  文化传承:以器载道,铭记历史

  作为土生土长的兰州人,孙红始终怀揣着炽热的爱国心和家乡情。

  他通过“以器载道”的方式,将历史记忆凝固于铜鼎之上,让文明和时代在碰撞中实现了价值共振。

  2023年10月,在全球奥运藏品征集活动中,《奥运盛鼎》《冬奥之尊》荣获最具有重要意义的奥运见证珍藏纪念品。

  2025年6月14日,孙红毅然将这些承载着厚重文化与历史意义的艺术瑰宝无偿捐赠给了兰州市博物馆,期盼着让家乡人民能从中汲取自豪与荣耀。

  “我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奥运精神和文化价值。”孙红深情地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