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李宗俊:破茧成蝶的 “花界新农人”用科技改写花期 让兰州新区的玫瑰香飘中外
在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智能温室群中,4号温室透着一股科技与生命交织的勃勃生机。这里,数百万枝娇艳的玫瑰在精准的环境调控下茁壮生长,它们的“管家”——兰州新区农投集团鲜切花4号智能温室负责人李宗俊,正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一段从“倒花”到“控花”的现代农业奋斗历程。
破土:新区沃土上的产业“新农人”
李宗俊的故事,始于一次回归。2020年8月,学农出身、曾在马铃薯出口领域打拼近九年他,毅然辞去工作,回到了家乡兰州新区。“当时回来,温室还没建呢。”李宗俊回忆道,归乡第二年,兰州新区鲜切花产业才开始破土萌芽。在之前的工作中,他早已习惯了“春种秋收”的农耕节奏,而眼前的鲜切花产业却是另一番逻辑——全年不落叶,四季要出花。

李宗俊在介绍4号智能温室中玫瑰主推品种 马可/摄
是什么让他选择了鲜花?“土地的产值上升很快。”李宗俊的答案朴实又具战略眼光,他打了个形象的比方,“相当于原来十亩地养一人,现在一亩地能养十人。”传统作物玉米亩产值约1500元,马铃薯约2500-3000元,药材可达5000-6000元,而鲜切花,“一亩地产值能达到20万元至30万元”。悬殊的产值差距背后,是他对家乡土地的重新审视,更是他对产业带动就业经济效益的深刻洞察,他敏锐地捕捉到行业的上升趋势:国内鲜花产量逐年攀升,但进口额仍高达5500万美元,这于他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深入鲜切花产业一线,最吸引他的是那份向上的力量。“进入一个向上的行业,会不那么在乎工资有多少。”他坦言,除了最直观的收入提高,更是被行业资本涌入、方向推新等“正向反馈”所鼓舞,坚信这份“红利起码能吃个十年二十年”。
绽放:在艰难与学习中破茧成蝶
技术,是横亘在北方全年稳定产花面前的巨大难题。“北方作物春种秋收,但花要全年不落叶。市场上每天都需要花,夏天需要,冬天也需要。”李宗俊坦言,当时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远大于对行业的怀疑。这位农业科班生,选择了最传统但却最有效的方法:走出去,请进来。
“不断地出去学习,请进来,走出去。”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都留下了他求索的足迹。在国外学习期间,他见识过美国“两个老外管理七万亩农场全靠无人机”的技术震撼,从中学习到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智能技术,让他收获颇丰,也驱使着他向更多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国家取经。即便在印尼面对烈日灼烤,皮肤被晒脱了皮,他也未曾停下求知的脚步。技术引进后,失败如影随形,“花引进来种植,却死掉了”。但他深知农业的规律:“农业都倾向于从实验开始,再做扩大化生产。”于是,他设立了专门的4万平米测试温室,对60多个品种进行新区适应性筛选。摸着石头过河,成了那段艰难岁月的主旋律。
正是这份坚持与学习,让温室迎来了蝶变。产量从2021年的5000多万枝,跃升至2023年的8228万枝,2024年持续增长到8562万枝,三年近乎翻倍,而今年预计将达到一亿枝。当产量突破八千万枝时,“国内很多人就开始关注我们了,荷兰、德国、俄罗斯等国外企业也来了。”李宗俊语气中透着自豪:“你挣到了脸面,站到了更高位置,才有人愿意和你交流。”

4号智能温室中大田种植的扦插玫瑰桩 李宛蓉/摄
花香:用科技精准“掌控”花开的信念
支撑李宗俊走过艰难时光并持续投入智能温室鲜切花产业的,是对出身农业、忠于农业的信念坚守,更是智能农业赋予的强大掌控力。“智能温室可能背离传统农业的概念。”他直言:“但像我这样农业出身的,也不可能再去从事其他行业,即便从事农业,也不可能从事大田农业。”大田农业的脆弱性让他心有余悸,睡一觉起来,下一夜冰雹就全都没了。而智能温室农业通过精准调控带来强大保障,则让他感到安心。
4号温室的核心技术是来自荷兰的PRIVA环境控制系统。“这打破了对农业的传统理解,”李宗俊强调,不是简单的自动化,是精准。在智能温室中,无数传感器实时监测光照、二氧化碳、湿度、温度;系统根据检测盒子的反馈,自动调节天窗角度、补光时长、灌溉量。当系统检测到光照不足,补光灯会自动亮起,灌溉量精确到毫升,与光照强度形成智能匹配,接受到多少光照,就灌溉多少量。温度控制精准到0.5℃,一旦下降,系统能在1秒内启动供暖,天窗响应速度也在1秒级别。这套系统接管了温室核心命脉是不需要人去操作,只待技术人员根据季节设定目标参数。为了技术保密,系统甚至只在内网中运行。

4号智能温室正在灌溉玫瑰花田 李宛蓉/摄
保鲜同样依赖科技与严苛标准。“关键是四个字,全程冷链。”李宗俊详细解释,从采摘瞬间入毛花库降温至5℃,在把花拿出来包装后,放进成品库保持3.5-4.5℃。冷藏车需提前半小时制冷,确保与冷库温度一致,运输途中恒温,抵达销售端前置仓再次入库,期间温度都不能发生变化。每天运输量高达30-40万枝,冷库设计仅能容纳约两天产量的鲜花,原则上鲜花不能在基地停留两天,效率与品质缺一不可。
这份对精准的极致追求,最终凝结为一种强大的信念力量。“我让它在七夕前多少天上花,它就上花。”李宗俊说:“所以它的精准度和把控性都很强。”这种“掌控花期”的能力,正是他口中那份“背离传统”却充满希望的现代农业魅力。

4号智能温室中的成品冷藏库 李宛蓉/摄
从“倒花”千万枝的阵痛,到精准“控花”的从容,李宗俊的创业历程,是兰州新区现代农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生动缩影。他在家乡沃土上破土扎根,在科技赋能下绽放蝶变,用责任与信念守护着每一缕花香,也引领着更多年轻人,投身于这片充满智慧与希望的“花”样事业中。他的故事,正如那智能温室中四季绽放的玫瑰,传递着坚韧、创新与芬芳的未来。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研究生李宛蓉;指导教师秦冬雪、张艳彬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08【重走西北角】“爬出来”的韧劲:兰州新区百林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贾新明与他的团队
- 2025-07-08【重走西北角】“养老不离家”如何落地?咸阳704社区给出暖心答卷
- 2025-07-08【重走西北角】兰大新闻学子定西行 探访扶贫路与薯都新生
- 2025-07-08【重走西北角】守正创新的“踏石”之旅——访兰州新区和盛堂制药技术总监吴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