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甘肃评论

【黄河时评】一年更比一年新

2025-02-13 09:0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崔银辉

  过春节,闹社火。今年的社火,不止热闹。

  天水街亭古镇,“东风41”“中国空间站”道具造型出现在社火中,远远望去,栩栩如生。网友纷纷点赞评论,“这个创意真的好”“祝愿我们祖国越来越强大,繁荣昌盛”。

  同样,其他地方的社火也各有创意。中卫社火,表演者把非遗剪纸穿在身上,展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在古城张掖的街头,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舞动“金色祥龙”,古老社火一下有了国际范儿。相较于以前传统单一的表演方式,今年的社火更加多元、更具时代性。

  社火,是我国民间的传统庆典活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北方到南方,各地都有不同类型的社火表演,包括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如今,科技、时尚等元素的融入,更让人耳目一新。社火的这些变化,不仅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最好的保护,是传承;最好的传承,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非遗+”的兴起让非遗有了更多可能性,为非遗的传承创新打开了新路径。比如,非遗与创意设计、智能科技、旅游景区等跨界融合,既扩大了非遗的“半径”,让更多人看到了非遗,而且将新元素注入其中,让非遗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给非遗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鲜的动能。

  如今,非遗不仅是跃然于指尖的匠心工艺、代代相传的表演艺术,而且通过结合市场需求和现代理念进行创新,成为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据报道,有着“社火村”之称的河南许昌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因制造各种社火道具而闻名全国,去年全村社火产值达到了1亿元以上。霍庄村的事例生动说明,挖掘更多非遗潜能,实现非遗的产业化,将使其更具发展的可持续力。

  当然,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并非“野蛮生长”,而要以“守正”为基。丰富多彩的非遗,植根于深厚的文化沃土,各自有独特的内核,如果为了创新而创新,结果变得“面目全非”,无疑是舍本逐末。比如社火,每个地方都各有特色,有的以舞狮见长,有的则主打跑船,推动其传承与创新,必须守住自己的“根”,倘若生搬硬套、盲目跟风,很可能失去自己的特色。

  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努力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充分挖掘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将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精神文化滋养。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