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平凉

平凉庄浪:药材变“药财” 致富有“良方”

2024-11-18 10:43 来源:平凉日报

  原标题:庄浪:药材变“药财” 致富有“良方”

  中国甘肃网11月18日讯 据平凉日报报道(记者 赵彦林 杨 璇)当前,庄浪县3万亩中药材全面进入采挖期,在杨河乡5000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采药机来回穿梭,一根根党参破土而出,工人们紧跟其后,忙着刨挖、捡拾,田间地头机声隆隆,药香四溢,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

  “今年我承包村上闲置土地200余亩,种植党参、黄芪为主。目前正在采挖党参,亩产量在600斤左右,每斤价格13元左右,毛收入在7000余元元。”张华是杨河乡张沟村村民,在当地种植中药材三年了。这两天,他抢抓有利的天气时机,雇佣挖药机和工人集中采挖,看着金灿灿的党参松土而出,他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历来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历史。近年来,立足资源禀赋和乡情实际,杨河乡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全乡支柱产业之一,采取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基地示范、引商带动、技术指导等措施,强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全乡中药材产业蓬勃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不少外地企业前来合作。

  “我们种了3000亩的药材,有500亩是育苗的。现在药材正在采收阶段,产量相当好。这里的气候特别适宜种植黄芪、丹参还有红花这一类的药材。”北京圣行堂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穆忠义说道。

  随着中药材产业的起势,杨河乡持续发力,建成张沟村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形成了种植基地与收购、晾晒、烘干、储藏等功能于一体的初级加工相配套的生产链。

  在加工基地,收获的药材铺满了晾晒场,工人们正忙着分拣、切片、晾晒、上架,基地吸纳了周边群众前来务工,既保障了企业用工,也实现了困难群众的稳岗就业。

  “我们村上有几十个人都在基地打工,一天能挣100块钱。我家里也种了一些中药材,一年下来收入5万多元,一点都没问题。”杨河乡张沟村村民王雪莲说。

  近年来,杨河乡采取‘一核一带两基地’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种植基地保规模、加工基地保增值、基础设施保质量和联农带农保收入的思路,整流域流转土地进行中药材种植,全乡中药材产业拓展基础进一步壮大,中药材产业链附加值有效增加,逐步实现了企业有发展、村级有增收、百姓有受益的目标。

  “我们以张沟村中药材初加工基地为核心,划定中药材特色产业带,建成南部和北部山区中药材基地5000亩,主要以丹参、党参、黄芪、大黄、独活、木香等大宗药材种植为主,预计年产值能达到1000万元左右,可以带动4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创劳务收入360余万元。”庄浪县杨河乡副乡长柳晓东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