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风光”点亮“绿色经济”
玉门鑫能熔盐塔式5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玉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玉门市戈壁滩上,一台台巨型风力发电机扎根在荒芜的大地上,叶片随风转动。
玉门,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第一个油田、第一个石化基地,开采石油的“点头机”星罗棋布,曾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如今,随着能源结构向“绿”转变,玉门市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白色的风力发电机、藏青色的光伏发电板,在蓝天碧野的映衬下,已成为玉门新的景色。
从“风光不再”到“风光无限”
1953年到1957年,国家集中力量加快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建设,玉门油田迅速成长壮大为一座集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械制造、油田工程建设等为一体的大型现代石油工业基地。医院、学校以及超市等设施纷纷被成批地建设起来,50年代的玉门市,处处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
90年代后,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城市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玉门风光不再。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及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玉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甘肃新能源产业的发祥地和酒泉首座风电场的诞生地,玉门一直是众多风电企业争相投资的宝地。
如今,戈壁滩上风车林立、镜阵猎猎,旷野上的“风光”被人们捕捉并加以利用,在这片苍茫戈壁上勾勒出“风光无限”的景象,赋予了戈壁新的生机。
锚定“双碳”向绿而行
1997年,玉门市建成全省首座实验风电场——甘肃洁源风电有限责任公司玉门三十里井子风电场,四台来自丹麦的风力发电机巍然耸立,自此拉开了玉门追风逐日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序幕。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玉门已初步形成了风、光、水、火、生物质能等多能并举、互补开发的多元产业体系。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玉门率先开启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并成功投产了中国石油第一个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推动了风光电与绿氢产业融合发展。
一个个超大型项目落地,各类绿色电力装机总量达到545.6万千瓦,超过了两座刘家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这些绿色电力将通过“西电东送”工程,给全国45万个家庭提供一年的用电量。
打造“玉门模式”升级版
近年来,玉门市持续推动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强基扩链,凯盛大明、首航光学高性能镜片、风渡新材料、宝能热镀锌、艾郎风机叶片二期、中车产业园等项目建成并量产,形成了以年产36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120万重量箱光热超白玻璃、600套风电叶片、800套风轮、900套风电塔筒、40万吨光伏支架加工、540万平方米光热反射镜的产业规模,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不断延伸。
为加快新能源在多个领域的综合应用,玉门市全力推进“新能源+”综合应用示范项目,积极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投资263亿元的陕煤玉门新能源可降解材料碳中和产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已于今年7月获批,标志着全国最大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正式落地;投资2.1亿元的玉门油田光伏制氢等项目也在加快推进中,预计项目实施后,可就地消纳新能源电力166亿千瓦时,降低能耗507万吨标准煤。
此外,积极推进中核新奥70万千瓦“光热+”、能建数科全国首个人工硐室30万千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中能建氢能公司“离网式”风光氢储及氢能综合利用一体化示范项目等一批全省、全国实验示范项目。
今后,玉门市将围绕建设“四大基地、两示范区”发展目标,着力书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文章。重点引进风电项目咨询与开发、吊装与安装调试、设备运输,风电场机组设备维护、检修,风电场承包运行,光伏发电项目配套服务等领域的优质企业,有力提升新能源智慧运维服务水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2023年,玉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1.7亿元,增长9.9%,人均GDP突破19万元,连续三年获评全省十强县,连续四年跻身西部百强县。
通讯员 谢欢 张悦 文/图
- 2023-08-24礼县:发展绿色经济 做优生态文明大文章
- 2023-03-07两当:美丽生态变“绿色经济”
- 2021-09-26金塔:发展生态旅游 撬动“绿色经济”
- 2021-09-16金塔:“点沙成金”兴起绿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