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甘快看·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张掖大佛寺:穿越千年风雨的丝路名刹

2024-10-20 19:33 来源:每日甘肃网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曹旭  

  张掖,古称甘州,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从酒泉郡分出西置敦煌郡,同时分出焉支山以东置张掖郡。这里自古以来是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也是中国西北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素有“塞上江南”“金张掖”之美誉。往事越千年,丝绸之路的繁华早已被现代化交通与城市所代替,而在闹市的中心,大佛寺里的一尊尊佛像、一幅幅壁画,见证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变化。

  10月17日,“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上主题活动采访组一行来到张掖市大佛寺,近距离感知佛教文化,汲取历史智慧,传承文化血脉。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整体建筑贯穿在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左右配殿呈均衡对称排列,现存古建筑包括山门、牌坊、钟、鼓楼、卧佛殿、万圣殿、藏经殿、土塔及金塔殿等,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皇家寺院,也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寺内保存有全国最大的西夏佛教建筑大佛殿、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和国内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珍藏各类珍贵文物1万余件。

张掖大佛寺景区供图

  步入大殿,一尊头北脚南,面西而卧,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长约4米,脚长5.2米的释迦牟尼涅槃像便呈现在眼前,这是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  

  卧佛右手展于脸下,左手伸于身侧,安睡于大殿正中1.2米高的台基之上。卧佛胸前饰“卐”字符号,梵文寓意“吉祥海云相”。更为特别的是,卧佛头枕莲台,两眼半闭,嘴唇微启,形象丰满端秀,姿态恬静安详,生动再现了释迦牟尼涅槃的神情。

  在卧佛首足处,塑有两尊护法,通高7.6米,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对释迦牟尼佛的虔诚与崇敬。卧佛背后,有其在世时著名的十大弟子群像,南北两侧则是十八罗汉。其中,最有特点的罗汉叫降龙罗汉,因是皇家寺院,罗汉并没有降龙,而是在斜对面的屋顶上盘踞着一条巨龙。  

  在大殿后的藏经阁内,至今依然保存着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大般若经》和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官版初刻初印本《永乐北藏》。这些经卷,据说是人们在勘测藏经殿时,发现殿内有一面夹墙,拆开后发现12个大经橱,里面藏有6361卷明永乐《北藏》经,还有将近800册用真金研粉书写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历经近千年岁月,大佛寺几近完整地保存了下来,难能可贵。“我们启动了‘不可移动数字化保护’项目,对大佛殿的壁画塑像,还有这些古代建筑,石雕塑像、壁画等进行全方位扫描,并将数据保存下来,实现数字化保护。”张掖大佛寺文物研究所所长王康说,目前项目已基本完成。之后,将在大佛寺建立数字化展厅,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并展示一些公众平时看不到、了解不到的信息,让大佛寺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具象。

  回望大佛寺,昔日的皇家寺院早已褪去了缤纷的色彩,往事如松柏的影子斑驳沧桑。大佛寺凝聚了先民的辛劳和智慧,它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佛教艺术的宝库,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内涵,不禁让大家为古人的智慧、丝绸之路的文化所惊叹。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