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把根扎在希望的田野上
原标题:祝英 把根扎在希望的田野上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攻坚克难,才是科学的意义。”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祝英说,“脚下的试验田也是科技田,科研工作者要把根扎在土地上,这片土地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祝英是第十一届甘肃青年科技奖的获奖者之一,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农业根际微生物组结构及功能、农牧废弃资源微生物强化高值利用、土传病害的微生物调控研究和应用等方面。
自2005年以来,祝英就一直以西北特色生物资源挖掘和种质资源保藏为基础,围绕农牧循环、特色优势作物倍增可持续发展、生物发酵等产业的技术需求,开展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
在陇南文县采集党参、在岷县和宕昌县采集当归、在甘南玛曲县采集披碱草、在张掖山丹县采集马铃薯……祝英深知不同地方的作物种质资源都具有十分显著的区域特色、生态特色,蕴藏了大量可被作物遗传育种利用的优异基因。
为此,祝英带领团队进行了西北特色微生物种质资源及功能挖掘,以甘肃特色植物资源分布为布局,分别从中药材主产区采集的各种作物物种植物根际土中,首次系统地分离、筛选、鉴定、收集甘肃特色优势植物根际微生物菌种资源176株,丰富了我省特色植物微生物菌种资源。
在生物强化菌剂研发与应用方面,祝英大胆创新,以获得的微生物肥料用菌株为主要优良微生物种质资源基础,开发了符合国际标准GB/T20287的蔬菜专用微生物菌剂和丛枝菌根接种剂,推广应用面积约2.5万亩,形成间接经济效益5946.35万元,新增利润1011.4万元。
在农牧种养循环关键菌剂研发与应用方面,祝英以获得的微生物肥料用菌株为微生物种质资源基础,与企业合作开发了符合NY609标准的秸秆还田用和堆肥用有机物料促腐熟产品2个,并形成200吨/年的菌剂生产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微生物作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对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祝英介绍,近五年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驱动了微生物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性能优异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已经成为农业微生物产业的核心关键,将成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蓝海,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祝英期待一粒小小的微生物肥料,可以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为此,她带领团队开展“菌种资源及菌剂促进合作肥料企业发展”项目,为优质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种源保障,技术及成果已在近10家企业推广应用;形成“农牧种养结合增产提质绿色产业建设”关键技术,是推动种养加结合、产业链再造、减污降碳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急需技术,成果应用过程中深受合作单位的青睐和好评。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厅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已授权10项……累累硕果,是祝英践行科研使命的最好诠释。
祝英告诉记者,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自建所以来,就长期致力于寒旱区域特色微生物资源的收集、发掘、保护与利用,为旱地农业节水增产、高原夏菜的连作障碍防治、农牧循环产业的降污固碳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撑。
“未来我们将从根际互作种质资源创制的视角,进一步研究不同基因型作物与土壤微生物互作的遗传控制效应,期望将根际益生菌强化技术纳入作物育种体系,为保障粮食安全、驱动农业提质增效、减碳降污和绿色发展发掘新质生产力。”
脚踩泥土,她用科技守护粮仓;头顶烈日,她用成果服务“三农”。
从科研院所走到田间地头,祝英把一篇篇论文写在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 2020-09-30羲皇故里育果人——记第四届“陇原工匠”、天水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呼丽萍
- 2020-06-07专注生物农药研发 服务绿色农业发展——记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刘锦霞
- 2019-10-18兰州外国语学校“网红”生物教师高飞出新作 桦木碎片拼出中山桥和马踏飞燕
- 2019-04-16郑国锠:中国“细胞生物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