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 2024重走中国西北角 >> 兰州新区线

【重走西北角】韩妈妈手工艺品工作室:巧手编织新希望

2024-08-29 10:04 来源:中国甘肃网

杨丽在工作室 杨丽楠/摄

  “Hello大家好,我又来了,家人们吃饭了没有呀?”新昌村妇联主任杨丽笑容满面,热情地挥舞着手和粉丝们打着招呼。“杨主任,这是在工作室直播呢?”粉丝们在直播间里和杨丽互动着。“对,没错!我现在就在我们的工作室里呢。”杨丽笑着回应。

  杨丽和粉丝口中的工作室正是“韩妈妈手工艺品工作室”,2023年4月由兰州新区秦川园区秦川镇新昌村妇联组建的妇女工作坊。

  “我们村的妇女除了干农活没别的生计,我想找个能在农闲时候做的事,让大家挣点零花钱,多一点收入”。杨丽最初的想法是纳鞋底,“村里的老人大多是从陇南搬迁过来的,都掌握这门手艺,但纳鞋底对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一天,杨丽在购物平台上看到手工编织diy(自己动手制作)的花束,随即又搜索了学习视频,“感觉不难,好上手,没啥门槛”。她边看边琢磨,心里渐渐有了主意。杨丽向村委会建议,让村里妇女学习做编织增加收入。没想到,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村委会给我们腾出来一个屋子,装修了一番,就成了我们的工作室。”杨丽感激村委会给予的支持,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工作室办好。

  考虑到农忙时节,村里妇女可能没时间来工作室编织,杨丽就灵活安排了编织工作。“如果想在家做,可以把编织材料拿回家去,在截止时间前交过来成品,检查合格了,就能卖出去挣钱。”新昌村村文书董番番在工作室刚成立的时候,就加入了“织女”的队伍。“在空闲时间就能编织,家里的活都能顾得上。”

  走进新昌村村委会小院,大门对面是一排平房,韩妈妈手工艺品工作室就在那里。进屋右手边有个宽大的桌子,平时编织的妇女们就围坐在桌子边,一边唠着家常,一边穿线钩织,五颜六色的毛线在指尖跳跃。

  今年是冯小利来到新昌村的第十四年。2010年,她随着父母从陇南宕昌山区举家搬到新昌村。“之前家里都是山地,辛辛苦苦一年,种庄稼的钱也不够养活一家人。”来到新昌村,一家人不仅住上了砖瓦房,还分到了地。“现在家里十多亩地,主要种玉米豆子小麦,有空了我就编织,一天能有七八十元的收入,我挺知足的。”针引着线不停穿梭,五六分钟的时间,一朵玫瑰花就在冯小利手里成型了。

冯小利(左)和董番番(右)在工作室编织 杨丽楠/摄

  “样式都是我们跟着网上学的,编织用的材料也是在网上买的。”杨丽自掏腰包买编织的针线,也买来镜框、支架包装编织品。杨丽等人学着网上编织品的潮流,进行模仿和创新。就这样,工作室编织品的品种丰富起来,从生活装饰品,到纪念礼品,编织品愈发精致实用。

  “后面架子上的玩偶都是你们织的?”直播间的网友们问道。在编织妇女的身后,有一排架子,上面陈列着编织的成品,有各色的编织花,有成套的十二生肖玩偶,还有钥匙链等小巧的挂饰。“是的,都是我们织的,做起来很好上手的。”说着杨丽就拿着针勾起花来。“这些能挂抖音购物车吗?我们买”。“粉丝少还挂不了购物车,感谢大伙儿的支持。”目前,工作室的产品销售渠道还不完善,“名声还没打出去,主要在附近村镇销售。”杨丽想着试试直播带货,于是在自己的抖音号上开了直播。一部手机放在桌子上支起来,直播间就建好了。杨丽从今年1月开始直播工作室的日常编织,每次直播不到20分钟。“我们也不会沟通技巧,网友们问啥我们就回啥,我的粉丝一般都是村上的人,我们就唠唠家常。”

董番番(左)、杨丽(中)、冯小利(右)三人在工作室的合照 杨丽楠/摄

  “韩妈妈手工艺品工作室通过提供灵活的工作模式,为留守妇女创造了一个既能兼顾家庭又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就业平台”,兰州新区党群工作部王生福表示,“我们一直在积极向外推介工作室的编织品,未来我们将申报有关项目为工作室争取更多的发展基金。”

工作室部分编织品 杨丽楠/摄

  随着政府的不断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特殊的手工艺品工作室。对于工作室的未来,杨丽也有着自己的打算。“下一步我想扩大工作室的场地,”杨丽指着村支部小院南侧的空地说,“我也想让村里的残疾人加入进来,通过编织改善生活。”

  (作者张佳欣、杨丽楠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刘晓程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