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一张“小板凳”承载“大民生”
走进山丹县的街乡的各个角落,时常能见到人大代表、基层民警、网格员与村民围坐在小板凳上攀谈聊天。
这是近些年山丹县探索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治理能力兴起的一种做法,通过“板凳议事”让“两代表一委员”、基层民警、网格员走到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面对面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使基层工作人员联系群众更有温度、深度、力度。
“小板凳”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米”
“板凳议事”不用会议室,无需讲话稿,只需在网格微信群里通知,居民群众就会参与其中。“板凳议事会”不仅是维系邻里关系的纽带,也是居民们的“意见箱”。借助小广场、小凉亭等空间舒适、氛围良好、贴近群众的议事空间,充分征集大家意见,共同协商议事。
一场“小板凳议事会”究竟聊些什么呢?能收获什么效果?
—小区公共照明灯不亮,请给解决一下。
—小区太阳能漏水,物业管吗?
—我家孩子手机玩游戏,扣费太多怎么办?
—经常能看到小朋友聚在一起玩“烟卡”游戏,家长、学校和社会该如何应对?
—小区里停车难,能不能在周围增加点停车位?
在场的社区民警、网格员认真记录,逐条梳理,能答复的当场答复,一时不能答复的现场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期限,形成问题记录台账。“板凳议事会”结束后,限期内将问题办理情况反馈至相关人员或部门,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同时,对群众反映较集中,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需要政策和制度层面予以推动的问题,通过两代表一委员建言献策,形成调研报告、会议发言等形式,转化为咨政建言报县委、县政府,并交付相关部门办理落实。截至目前,山丹县各基层单位已召开小板凳议事会、小马扎议事会100余场,收集意见建议150余条,解决民生实事600件。
“小板凳”化解群众心中“大疙瘩”
“板凳议事会”虽形式简单,解决起问题来却很有效,山丹县聚焦社会工作职责,拓展社会工作思维,将社会工作服务下沉到网格,依托基层民警、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围绕百姓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面对面、单对多的方式,用接地气、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来化解群众心中的“大疙瘩”。
清泉镇红寺湖村,由于地处荒漠。水资源严重短缺,为解决该村农业灌溉、养殖小区以及防沙治沙用水需求,一众村民与“两代表一委员”面对面零距离开会协商,在达成共识后,最终以修建截引塘坝的方式解决了该村的用水问题。
南街社区伊和园小区,因物业公司收缴物业费困难,决定退出小区,不再提供物业服务。停止物业服务后,小区出现了环境卫生杂乱差、车辆乱停乱放等一连串连锁问题。给邻里之间造成了不必要的矛盾纠纷,也给小区消防安全带来了隐患。南街社区通过协商议事会的方式作为突破口,邀请居民代表、党员代表、网格员共同参加协商议事会,动员各方力量督促拖欠物业费的业主补缴物业费。并于当日下午召开业主大会,经超半数以上业主举手表决同意继续聘用现有物业,物业于当日下午恢复正常运营。
“小板凳”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
社会治理量大面广工作细,难在千头万绪、事无巨细,需要下足“绣花功夫”。基层的事,看起来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我们连点成线,集线成面,而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又是连着千家万户的大事。无数的小事汇聚到一起,就是民心,就是政治,就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大文章。
近年来,山丹县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持续在“减负、赋能、扩权”上精准发力,通过明确治理各方的权责边界、增强街乡统一指挥协调功能、健全网格服务管理机制,破解“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现象,形成“众星拱月、月明星灿”的生动局面。以小板凳议事的方式充分调动乡镇、社区、驻地单位、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不断激活基层治理“细胞”活性,真正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
山丹县积极倡导“群众的事群众议”,把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小事搬到“板凳议事会”上,安排两代表一委员面对面倾听群众需求,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并积极引导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共同关注社区民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将社会工作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结合,着力汇聚“同心”行动,贡献“同心”力量。截至目前,通过“板凳议事会”累计开展政策宣传、应急演练、公益普法、健康义诊、公益护学等贴近百姓生活需求的志愿活动280余场次。
下一步,山丹县将不断优化“板凳议事会”议事机制,发挥“板凳议事会”的优势,让“板凳议事会”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通讯员 陈空
- 2024-08-23玉门:筑牢就业之基 稳固民生之本
- 2024-08-22瓜州:“小险种”发挥“大作用” 工伤保险惠民生
- 2024-08-21玉门:公益“小岗位”保障就业“大民生”
- 2024-08-16灵台:千方百计保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