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同心共奏和谐曲——肃南县各族群众谱写共同繁荣发展新篇章

2024-08-06 08:3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肃南县城新貌。 肃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侯洪建

  在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内,有一座挺拔的红石榴雕塑,分外引人注目。园内,设有民族团结宣传长廊、民族团结灯柱、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肃南县各族群众在此休闲、锻炼和交流。

  多民族共居、多文化交融的肃南县,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时代篇章。

  七十载栉风沐雨,七十载春华秋实。今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迎来70华诞。

  历经70年砥砺奋进,这片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承红色基因 促进民族团结

  从肃南县康乐镇出发,一路向南来到红石窝村。平坦整洁的柏油路,延伸到农牧民家门口。红军广场、红石窝村记忆馆、红军战壕等矗立于村庄各处,游客或聆听红色故事,或欣赏壮美风光。

  “村子南边不远处就是石窝子山。1937年,征战河西的红西路军在这里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面对前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69岁的艾长明动情地说,“当年3月14日,红西路军在山顶上召开了石窝会议,为革命保存了宝贵的骨干力量,红石窝村也由此而得名。”

  艾长明当过7年“马背小学”老师,之后先后担任村里的会计、村民委员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等职务,还是“裕固族民居——毛帐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以前牧民四季轮牧时,我骑着马,带上干粮,背着小黑板、课本,轮流给村里每一个学生上课。学习知识,一个孩子都不能落下。”四季更替,冬去春来,艾长明风雨无阻,牧民、学生在哪儿,他的教学工作就跟到哪儿。

  午后,家门前草木茂密处虫鸣阵阵。说起村里近些年发生的变化,艾长明深有感触。“村里路硬化了,电、网通上了,生活越来越方便。孩子到镇上的寄宿制学校,接受了更好的教育。”红石窝村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做起了绵羊育种、机械剪毛、青贮氨化等工作。艾长明说,现在过上了好日子,更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挖掘好、保护好革命前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2022年,肃南红石窝草原入选全国第一批“红色草原”。肃南县用好用活本地红色资源,把纪念馆、博物馆、纪念碑、红色地标等红色资源打造成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家园,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心。

  在肃南一中,一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的团课活动正在开展,学生们通过瞻仰革命烈士纪念塔、参观石窝会议纪念馆,追忆红色历史,汲取奋进力量。

  “我们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重点,把传承红色基因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以网络直播、送教下乡、联校教研等,将红色教育拓展至县域内各中小学。”肃南一中党总支书记屈军说,学校坚持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将传承优秀文化和当地红色资源相结合,常态化开展红色教育专题活动,使红色文化在校园中处处可见、可感、可学,实现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党建引领 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走进位于红湾寺镇红湾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阿勒齐”调解工作室,两位居民正因为一起邻里噪声纠纷争吵。“装修房子都多长时间了,还没装修完,吵得孩子休息不好。”“白天还不让人装修了,咱们让调解员评评理……”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咱们先一起坐下来喝碗热奶茶,有事慢慢说。”调解员说。

  在深入了解情况后,调解员找到了问题症结,对当事人分别进行谈话调解,劝导双方换位思考,相互包容,再从理、法的角度开展调解工作,双方当事人最终约定好装修和休息时间,握手言和。

  红湾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社区,少数民族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49%。着眼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红湾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工作思路载体,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着力打造“阿勒齐”调解工作室,推行“一碗奶茶”调解法,以茶为媒,把问题解决在一线,让矛盾化解在基层。

  据红湾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马文静介绍,“阿勒齐”在裕固语中是“中间人”“和事佬”的意思,是在肃南农牧民之间说话很有分量、践行公平正义的人;而奶茶则是草原上农牧民聊天闲谈、交流信息、加深感情的纽带。

  “设立‘阿勒齐’调解工作室后,我们变被动应对问题为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居民坐到一起,通过拉家常、听诉求、找症结、促和解的方式,讲群众听得懂的话,评能听进去的理,居民心气顺了,问题也就好解决了。”红湾寺镇党委书记鲁燕青介绍说,红湾社区将每月15日定为“一碗奶茶议事日”,召开板凳议事会、居民议事会,及时解决各族群众诉求,让更多的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自“一碗奶茶”调解法推行以来,社区共调解矛盾纠纷600多起,解决实际问题10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100%。

  如今,红湾寺镇探索打造的“阿勒齐”特色调解法已在全县8个乡镇推开。

  肃南县大力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积极探索实践民族地区“邻里小院议事”和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模式,推行“一碗奶茶双语调解”等工作法,先后两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荣誉称号。

  松林如涛,绿草如茵。在静静流淌的隆昌河岸边,坐落着大河乡松木滩村。近日,一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体育运动会正在进行,各族群众精心演绎的文艺节目、赛马和民俗活动,让现场观众目不暇接。

  “我们以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通过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舞蹈表演等活动,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有效渠道。”松木滩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安玉军说,大家在活动中加深了认识,增进了感情。

  松木滩村与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边麻村相毗邻,双方牧民曾因牲畜越界吃草问题产生矛盾。为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两个村子每年开展党建联盟活动,大家坐到一起交心谈心,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合力。

  “现在牧民看到有牲畜越界,会主动跟对方联系,对方及时将牲畜赶回来,很多时候村干部还不知晓,群众间矛盾纠纷就解决了。”安玉军说。

  松木滩村以平安乡村、法治乡村为目标,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把法治宣传教育与化解矛盾纠纷行动结合起来,使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化解矛盾纠纷。

  近年来,松木滩村先后荣获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县“民族团结示范村”“法治示范村”等称号。

  扛牢生态责任 厚植绿色发展动能

  傍晚时分,大河乡西岭村村委会副主任柯海兵像往常一样,把家里320多只细毛羊赶回圈里。随后,他打了一通电话,向对方承诺:“今年借牧还去你那儿。”

  柯海兵口中的“借牧”,就是冬季将牛羊从大山和草原赶往河西走廊的农区越冬,在农区春耕前再带回草场。

  从2015年肃南探索异地借牧到现在,这种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牧民所认可并采用。

  肃南县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最大的资源主体,划入国家公园的面积为1.203万平方公里,占肃南县国土面积的60.70%。这里还分布着964条冰川、33万公顷水源涵养林、232.5万亩湿地和2600多万亩各类草原。

  近年来,当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定不移走“天然放牧+舍饲养殖+异地借牧”相结合的草原畜牧业转型之路,探索形成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导向的现代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肃南经验”。

  畜牧业是西岭村的主要产业之一,全村共饲养细毛羊2万多只,牛近2000头。为实现草畜平衡,减少天然草场的压力,去年全村从事畜牧业生产的68户中,有43户选择下山借牧。

  “去年秋天到高台县骆驼城镇借牧,那儿气温高、草料足,羊的成活率能达到90%。”柯海兵说,在借牧的5个多月里,我们草场得以休养生息,既保护了生态,又解决了冬季牧场草料不足的问题。

  去年以来,肃南全县借牧牲畜数量达到35.44万个羊单位。通过借牧,按羊单位计算,成畜保活率提高1%,产毛量提高10%,同期体重增加8%,羔羊成活率增加7%,实现增收992.32万元。

  脚蹬山石,十多年来,安国庆一次次踏上广袤的祁连山,追寻这里的一草一木。

  “每一种植物生长在哪里,我心里都有数。”安国庆底气十足。他的底气来自于十几万张彩色植物照片、两本厚厚的《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植物图鉴》、书角已被翻烂的《中国主要植物图说》和几十本记满笔记的本子。

  安国庆是肃南牧民的孩子,从小跟羊群、草原和大山打交道。1976年,安国庆到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读书,踏上了对草原和植物的研究之旅。2015年从肃南县草原工作站退休后,安国庆怀揣着对祁连山的热爱和对植物的痴迷,足迹遍布河西走廊大地。

  近年来,安国庆又受聘参与完成了对张掖市境内的植物调查。十几年来,共采集到3000多份植物标本。

  坐落在隆畅河南岸的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祁连山植物分类区,由安国庆制作的小叶忍冬、高山野决明、红棕薹草等数百种不同植物标本,吸引众多观众纷至沓来,“沉浸式”感受祁连山的生态之美。

  70年来,肃南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层次整治修复生态环境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累计争取落实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资金29.22亿元,1102.26万亩草原禁牧、989.64万亩草原实行草畜平衡,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探索建立全国首个内陆河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首批160.6万亩林草碳汇项目获得交易资金1360万元;先后获评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项目县和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经验做法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汇聚团结合力 助力群众致富增收

  在肃南县,有一座精雕细刻的雕塑群:各族儿女携手前行、骏马奔腾、呦呦鹿鸣,充分展现了肃南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携手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美丽画卷。

  这是肃南各族儿女衷心的祝愿,也是当地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生动注脚。

  酥油奶茶、烧壳子、手抓羊肉、菌菇土鸡汤……走进郁郁青山间的松木滩村烧烤营地,一道道当地特色美食散发着迷人香气。木屋、帐篷、停车场等一应俱全。“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基础设施也建设得很好,真是不虚此行。”张掖游客罗天文徜徉其间,流连忘返。

  在松木滩村,各族群众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村“两委”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弘扬民族团结文化,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按照“民族团结+文旅融合”模式,发展以“牧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

  烧烤营地餐饮负责人祁雪峰介绍,从5月20日天气转暖到现在,平均每天营业额4000元。

  “餐饮、住宿承包出去了,村‘两委’也绝不能当‘甩手掌柜’,我们会定期对这里的住宿、餐饮的服务质量、环境卫生等进行监督指导,让游客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住得舒心。”安玉军说。

  如今,不少来自全国各地游客慕名来松木滩村打卡。村民潘国栋经营着几座蒙古包,旁边还有一座主体基本建成的拱形钢结构牧家乐。“去年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经营住宿、餐饮的纯收入就达到2万元。”潘国栋开心地说,自己吃上了“旅游饭”。

  从卖掉牛羊、出租牧场后到县城务工,再到重回家乡发展牧家乐,潘国栋成为村子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实施畜牧业供水保障工程、畜牧产业转型发展项目,建设牧马文化体验园、文化大看台和舞台,对农户房屋进行特色改造提升……如今,松木滩村发展得越来越好。

  “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0多万元,今年预计能翻一番。”安玉军底气十足。

  来到肃南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万头奶牛养殖场建设现场,车辆往来穿梭,项目建设拉满“进度条”;

  一条条道路纵横交织,畅通县域与外界的动脉,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肃南县历届党委、政府励精图治,团结带领全县各族群众,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解决了许多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书写历史性变革。2023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111元和25277元,村集体经济平均年收入达到20.55万元。2022年、2023年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和“先进县”。

  康乐草原,绿草茵茵。一场“石榴花开心向党 同心奋进迎县庆”民族文化交流联谊活动精彩上演,各族群众身着民族盛装欢聚一堂,进行歌舞表演、顶杠子、拉爬牛、碾青稞、捻毛线、打酥油等民俗文化活动。大家在交流联谊中载歌载舞,由衷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