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 2024重走中国西北角 >> 定西线

【重走西北角】张万昌:与墨相伴的耕读人生

2024-07-23 15:00 来源:中国甘肃网

张万昌在工作室 侯宏玮/摄

  张万昌,字志鹏,号甘肃书痴。

  他在矿山打过工,在庙会卖过字,农忙时务农,清闲时练字,但不论哪个阶段,他都坚持对书法的热爱。

  结缘:独一无二的通渭氛围

  通渭人崇尚“耕读”文化,“耕读”也是张万昌的人生写照。他的工作室里挂满了字画,墨香浓郁,还有一幅写有“耕读人家”的牌匾。

  张万昌出生于通渭县鸡川镇的一个村庄,儿时生活较为艰苦,在父辈与学校的影响下,爱上了书法。

  张万昌的爷爷与父亲都是书法爱好者,也是他在书法道路上的领路人。“自我记事起,爷爷就经常一笔一划教我写毛笔字”。张万昌说,他的父亲常用小楷抄一些书来练字,为了减少纸张的消耗,父亲会把纸烟盒子里的金箔纸撕下来,用白色的一面写字。

  “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父亲每天晚上都会坚持抄书练字,包括地理八卦和古代诗词等。”张万昌笑着说,他的家里有一本传了很多年的字帖,这在当时村子里也称得上是“书香门第”。

  张万昌上小学时,学校每天上午的第四节课会空出来,专门用来教学生写大楷。他很享受大楷课:“娃娃们写得好的字,老师会用红墨水圈一个圈,我们几个喜欢写字的娃娃每天都会比赛,看谁的红圈更多”。

  村子里书法氛围浓厚,好多人家里都挂字画,人们平日闲聊也会说谁家娃写字好,谁家有几幅好字。

  “就是在这种氛围下,我也开始热爱书法,后来也一直坚持了下来”,张万昌把这种氛围称为“独一无二的通渭氛围”。

  改变:把书法当出路

  尽管热爱书法,但当时张万昌的本职工作仍然是务农,书法是理想,耕地是生活。当时家里有二十亩地,全家收入也基本靠耕种来获得。

  当被问到他是如何兼顾务农与练字时,他说:“练字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习惯了,习惯成自然嘛”。

  后来,张万昌有了自己的孩子,仅靠务农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家用,他决定在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收麦子。于是他去了青海的一个矿山打工,因为是三班倒的工作,每天可以多练几个小时的字,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五六年。

  2006年,张万昌萌生了将卖字画作为职业的想法:“后来回老家收麦子的时候发现,老家的庙会上有人在卖自己的字画,我感觉这是一个出路”。于是他放弃打工,回到了老家。

  他说觉得虽然想法比较幼稚,但还是付诸了行动。后来几年,他一边在家耕地,一边在县城的庙会、交流会里卖自己的字画。

  2009年他在县城租了一间房子作为工作室,闲的时候专门用来练字、装裱书画,忙的时候回家种地。

  2019年底,他开始尝试网络直播,直播写字。他在直播间也给真正热爱书法的网友们送过很多字,

  “我送的字写的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送给他们既有很好的寓意,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张万昌说。虽然这一路过程曲折,但回想起来,他总是面带微笑。

  坚守:“就是踏踏实实写字的人”

  张万昌现在是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他说自己就是一个“踏踏实实写字的人”。

  张万昌称自己为“甘肃书痴”,对书法很热爱,但是笔性一般,不敢说自己是书法家。他说的“笔性”是指写字的天赋,他将今天的成就归于热爱而非天赋。

  苦练书法三十多年,他始终对书法和传统文化抱有敬畏之心。“古人写字前甚至会沐浴焚香,我们更应该抱有敬畏之心,我只想把字写好,其他的就让别人去评。”

  正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他写古诗词时不会翻书照着写,而是直接默写。“我背了一二百首诗,像《滕王阁序》《出师表》这些我都背过,感觉肚子里要有点墨水,人也会自信一些。”他笑着说。

  有网友评价张万昌是“踏踏实实写字的人”。他说这是很符合他的评价,踏踏实实写字,也是张万昌坚持练字的初心。

  传承:文化在四代人中的接力

  在现代生活中,毛笔似乎成了过去式,但在张万昌家里,这支笔却从未消失。

  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衣钵,专攻书法。“我儿子也练字,笔性也不错”。

  他的女儿在父辈影响下学习了中医,“也是受了我大伯的影响,今年在我们县一个乡卫生院找到了工作”。张万昌的大伯以前是村子里的赤脚医生,给人们看病不收钱,人们作为回报,会以鸡蛋、馒头等作为感谢回馈。

  张万昌工作室的墙上有一处专门挂着儿女们的奖状,厚厚一沓奖状被整齐地夹在一起,因为多次翻看,奖状的两个角已经翻卷起来。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书法文化在张万昌家里已经传承了四代,也许还会继续传承下去。他说:“不管是中医还是书法,都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不能丢的。”

  通渭这个淳朴的县城,保留了浓郁的书画文化氛围。通渭的耕读文化在继续发展,张万昌的耕读人生也在继续。

  (作者侯宏玮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研究生,彭昱博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指导教师谭泽明、李昕昕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