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李冀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建设,对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甘肃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化建设呈现出快速推进的新态势。通过制定差异化的政策体制、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整合与优化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既是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目标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制定差异化的政策体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协调推进和有效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根本要求。甘肃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习俗等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条件和路径必然存在差异。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客观因素,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有序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地推进以人为核心、以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并创新治理方式,不断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对于甘肃而言,统筹兼顾、规划引领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等多元需求,科学确定城镇规模和开发强度,合理控制人口密度,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和过度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有助于提升城镇功能品质、增强城镇发展活力,促使城市群、城镇带和都市圈对人口和经济的集聚能力显著增强。县域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单元,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空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坚持以县城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选择若干条件较为成熟的县城和特大镇重点发展,积极探索低成本城镇治理模式,实行“亦县亦区”“区镇合一”等行政管理体制,激发县城增长活力,带动形成一批县域经济副中心,有效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大力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整合与优化利用地方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城镇发展新模式。甘肃文化和自然遗产丰富,应依托历史文化根脉实现文旅赋能,加快全省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投建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中国黄河之都”都市文旅产业集聚区、陇东南始祖文化旅游经济圈等项目,着力打造以文塑旅、开放包容的文化旅游城镇。以兰州为核心,积极融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拓展连接“一带一路”陆海联运枢纽。强化兰州新区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功能,统筹兰州国际空港、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中川北站铁路口岸,打造辐射西部、中部地区的大型区域进口商品分拨配送中心。加大敦煌、酒泉、嘉峪关向西开发开放力度,加强资源互补整合、产业升级改造和外贸进出口等方面合作,以构建三级体系为重点提升“甘味”品牌水平,积极探索建立城镇化与农牧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机制。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城镇更新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对优质公共服务、生活环境和健康安全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要求在深入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始终将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作为基本原则,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要立足省情实际,围绕西部创新平台、甘肃新兴增长极、兰州城市副中心定位,谋求高起点高水平加快推动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构建黄土高原特色生态体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适度扩大绿化面积。通过加强环境治理、统筹资源管控、推进生态修复等措施和途径,促使城镇从经济导向更多调整为生产生活生态多元化发展,城镇建设由增量扩张向紧凑精致方向布局,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4-07-02夯实新时代思政课的文化根基
- 2024-07-02精准施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 2024-07-02以高校所长服务西部所需
- 2024-07-02完善便民利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