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临泽:“三北”工程带来的变化不只“绿了”这么简单

2023-10-24 16:38 来源:中国甘肃网

  从临泽县出发一路向北,农田防护林带、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防沙治沙示范区筑起了一道又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从1978年开始,临泽县多措并举推进荒漠化治理,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防沙治沙取得巨大成就。 

  日前,走进临泽县北部沙区防沙治沙工程现场,一望无际的沙丘已经被一抹抹灰绿的梭梭树所覆盖。四十多年来,历届临泽县委、政府一茬接着一茬干每年都组织带领义务压沙队伍铺麦草、栽梭梭,集中连片埋置沙障,采用植物固沙和机械固沙相结合的方式防风固沙,在一代代勤劳勇敢的临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片片草方格沙障从无到有渐次铺开,一丛丛梭梭林带从村社周边延伸向沙漠深处,构筑起临泽生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说起这些年的治沙成效,临泽治沙试验站现任站长杨向刚说:“经过这四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东西宽3到5公里,南北长约22公里的防护林体系,使沙漠从最初的离黑河不到1.4公里,到现在我们临泽的绿洲面积向沙漠推进17公里。”利用无人机从上空俯瞰,临泽县平川镇以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红砂、白刺、沙拐枣等各种小型灌木分布广泛,一度销声匿迹的黄羊等野生动物,陆续回归了家园。曾经光秃秃的沙化土地经过多年的自然恢复和封育保护,生态系统已基本恢复。

  多年从事林业生产和林业工程建设的临泽县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王建说:“以前这一片沙漠化比较严重,没有保护前放牧的比较多,植被严重破坏,自从2014年封禁保护之后,植被逐渐恢复,沙生植物也比较多了,白刺、沙拐枣都非常多。”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临泽县绿色面积不断扩大,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缩减。在多年与风沙的抗争中,临泽县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综合治理、讲求实效”的方针,围绕“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和“增资源、增活力、增效益”的建设目标,“造管封”三管齐下,“带片网”科学规划,“乔灌草”合理搭配,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态的好转,环境的改善,给已年届六旬的平川镇五里墩村一社村民高维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如数家珍的说起了发生在身边的变化。“我们年轻那时候,这地方黑风多,风沙也大,种上点粮食,尤其是春天,就让风打死了,苗也保不住,自从治沙、栽树以后,陆陆续续这几十年,我们这地方的风也少了,对我们这地方的生态环境改善相当大。”   

  不仅要绿起来,变沙化为资源,把绿化与产业化、治沙致富相结合,大力发展以特色林果业、林下养殖、中药材等为主的沙产业,使沙区开发由单一的防沙治沙向综合开发利用沙区资源转变,临泽县逐步走出了一条沙产业发展新路子,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位于临泽县板桥镇荒漠区的红桥葡萄庄园是河西走廊沙产业基地中的典范。建设过程中,红桥葡萄庄园积极拓展复合型沙产业新业态,延伸葡萄产业链,拓展林业发展空间,解决了农业分散经营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偏低问题,辐射带动黑河北岸、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风沙带前沿荒漠区9个村、4个专业合作社、800多户群众种植葡萄1.16万亩。红桥葡萄庄园以酿酒葡萄产业发展为主线,以文化与旅游为主打,构建起以规模化葡萄种植基地、生态化葡萄长廊、高端化葡萄休闲度假、主题化葡萄酒庄为亮点的黑河北岸葡萄旅游文化长廊。“公司把项目选择建在板桥,就是因为土壤和地理条件有利于葡萄和枣树生长。通过种植葡萄、红枣等,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也带动周边老百姓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甘肃红桥庄园葡萄酒有限公司董事长贾进说。

  四十多年来,临泽县营造防风固沙林27.1万亩,绿洲外围基干防护林林带187km,封育荒漠植被47.52万亩。基本形成了内有农田防护林网,中有防风固沙林带,外有天然植被封育区的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有效地保护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

  通讯员 郭浩 图/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