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灵台:好生态育好“渔”

23-10-11 16:32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金秋,走进灵台县百里镇梨园村,树木青黄,环境清静,达溪河水放缓了脚步,一幅清静祥和的生动画景呈现在眼前。这里是灵台本土物种中华鳖(俗称“灵台甲鱼”)繁衍生栖的理想境地。位于该村的中华鳖种质资源保护繁育基地里,整体划一的控温孵化床上,密密麻麻的小甲鱼正在爬动。

  灵台县梨园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凯告诉记者,灵台甲鱼养殖过程中,适宜的水质和环境条件非常重要。而灵台达溪河流域的甲鱼,因为独特的地域、水质、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生长周期要比其他地区的甲鱼更长,所以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也比较高。如今,合作社有养殖水面85亩,池塘12口,场内饲养中华鳖亲鳖1300只,幼鳖18000只,商品鳖存塘量8500只。甲鱼幼苗饲养量达到六万只左右,商品甲鱼存塘量达到两万只左右,一年能有七十万元左右的收入。

  横贯灵台境内的达溪河发源于陕西省陇县北部陇山余脉的白石里,境内流经龙门、新集、百里、中台、邵寨5个乡镇。灵台县境内达溪河、涧河流域栖息的中华鳖,鳖背部为黄褐色,腹部呈黄白色,裙边大而薄,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在省内外久负盛名。20世纪八十年代,由于人工滥捕滥钓,使得这一物种濒临绝迹,达溪河里再也看不到中华鳖沉浮游动、冒头吐泡的奇景。近几年来,灵台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建设,多元协同加强河湖管护,共创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流域内甲鱼、草鱼、鲤鱼、鲢鱼、鲫鱼等水产品年产量380吨,年经济年收入645万元,为群众增收创出了一条致富路。灵台甲鱼更是在2022年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灵台县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积极恢复珍稀水产种质资源数量,通过新技术培育和增殖放流鳖苗,为达溪河中华鳖种群的繁衍可持续奠定基础,遏制中华鳖种质资源衰退,维护了水生生物多样性,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走进位于达溪河支流蒲河河畔、中台镇康家沟村的灵台县三丰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垂钓中心,不少钓鱼爱好者找好了鱼池的下钩位置,投放饵料、甩钩垂钓、收线拉鱼……享受着钓鱼的乐趣。

  “我来灵台搞养殖有一段时间了,我感觉这里的水质和自然环境还是比较适合养殖淡水鱼,目前来看,效益不错。” 合作社负责人曹永发告诉记者,他是灵台本地人。前几年一直在南方沿海城市做水产养殖生意,看到近些年家乡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喜人变化,决心回乡发展、专心搞养殖。

  而梁原乡官村村冯海平养殖场的生态养殖,也吸引了不少垂钓爱好者。用苜蓿喂养养殖池内的鱼,成为冯海平探索养殖模式的一种有益实践。从2016年开始投放鱼苗养殖至今,冯海平一年的收入可达到十二三万块钱。

  “主要以草鱼、鲤鱼、鲢鱼为主,符合来我这里垂钓的人吃生态鱼的需求。我跟我媳妇一起把养鱼这条路坚持走下去。”冯海平对记者说。

  绿色的生机就是百姓的生计。灵台践行绿色发展的河湖之路,县委、县政府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己任,通过治污、减排,设立水源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措施,下功夫修复达溪河水生态环境,强化河湖管理,增强水源涵养能力,让百里达溪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产业兴旺。

  “目前,全县有12家水产品养殖场,采取多品种混养模式,通过生物除杂从而减少用药量,实现生态绿色养殖,提高了水产品品质,取得较好的养殖收益。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广这种模式,保障我县水产品质量和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支持渔业企业发展生态绿色养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李永锋说。

  通讯员 曹亚鹏 图/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