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网络中国节·中秋】高台:老手艺催旺柴禾灶 “土月饼”中秋忆乡愁

23-09-28 16:16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随着中秋节的临近,高台宣化镇大街小巷的“烟火味”也渐渐浓了起来,邻里们相互帮衬,发面施碱,搭伙鏊馍,为中秋节“献月亮”做准备。

  “中秋鏊月饼是老传统,自家种的麦子,磨的面,鏊点馍,给亲戚朋友送上点,给子女们留一些,月亮上来,献献月亮,一家老小热热闹闹过个节。”寨子村村民陈大玥说。

  在他家的厨房里,老伴和三四个邻居分工明确,搭伙烧馍。揉面、施碱,擀面饼,画月亮,做造型。狮子、玉米、小鱼、小鸡、双鱼佩等传统造型在沾红的野生龙葵花纹的点缀下栩栩如生,寓意深刻的猴子献蟠桃、金桂捧月“大锅盔”,象征着阖家团圆,来年风调雨顺。陈大玥老人介绍,柴火烧月饼,看似简单,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每年中秋、春节,他家都会和邻里亲戚提前约好,发面、施碱、柴火烧制一气呵成,他负责看鏊烧火,看似简单,但责任重大,面火、底火都得把握好火候,这样烧出月饼才外黄内酥。

  在宣化镇,还有好多像陈大玥家一样,村民们都提前四五天约好,忙里偷闲,共同鏊馍迎中秋。

  “献月亮”在高台历史悠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到中秋节,家家户户炊烟袅袅,蒸面筋,用生铁鏊子烧馍馍。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皓月当空,一家老小在自家院子里摆上桌子,朝着月亮献上花果、酒类和自家烧制的动物、植物、月亮和十二生肖等形状、图案的“土月饼”,献完月亮,吃完供品,还要把“大锅盔”留在家中,慢慢享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做馍馍的老手艺也渐渐流失,用烧鏊烧月饼的人越来越少,能吃上“土月饼”成了好多人的奢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