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记者手记:在兰州新区绽放多彩“生命”

2023-09-19 09:58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专题】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川者,河流、水道也,指大山之间的低洼地带,水流汇聚与此。

  兰州西北,黄土丘陵起伏间,秦王川就坐落在这四周高拢的盆地中。千百年来它是川,一望辽阔;它又不是川,干涸荒芜。

  直到1994年“引大入秦”水利工程在地下凿出长河,将大通河的水改了道,秦王川才逐渐有了今天这般草丰水美的景象。

  西岔镇是受益者。岘子村村委前有一小片景观,种得密密的黄色千瓣葵、大红蜀葵,一朵朵迎着烈日昂着头。7月19日近中午,气温32度左右。花上午刚浇过,才几个小时,泥就快干了。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当天土壤轻度缺墒,这是个土壤不适宜种植的术语。尽管如此,村道两边、房前屋后都栽有不少花。离住所近的,村民就接根水管浇上。村道的绿化就得靠农用车拉上7吨多水,一周浇一次。

  村委会主任杨增信是岘子村“红色”绿化带头人,一开始他只有个朴素的想法,“红花种起来好看”。他家小院中粉色的月季怒放着,每一片花瓣都尽情舒展,使绿叶的衬托都显得那么多余。早些年老杨自掏腰包买花种子赠送给村民,又积极解决公共区域养护问题,岘子村的绿化才渐渐有了今天的色彩。

  无论如何,在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种花都是件奢侈的事。老天靠不上,只能靠人工。不远处什川泥湾的灌溉工程水压不稳定,岘子村原先布置的绿化喷淋头使不上劲,20多亩绿化区的浇水、除草等养护,一年下来得花费近5万元。

  实际上,不富余的水,用来种庄稼,可能才刚刚够。从黑龙江嫁到赖家坡村的李宏伟对这里的干旱感受很深。她家有1/3的耕地用来种玫瑰,这是村里的特色产业。7月的灌溉沟渠是尘土飞扬的,“哪里能想浇水就浇水,作物灌溉都是村里统一放水。” 李宏伟解释道。虽然玫瑰极为耐旱,但一年仅有的几次浇灌,也是李宏伟从前在家乡从没遇到过的。

  村里种植玫瑰有40来年历史,当地早已摸索出因地制宜的养护方式,产出的玫瑰出油量大,鲜美多汁,远近闻名。每年六月是玫瑰收获季,重瓣玫瑰、苦水玫瑰等多个品种缀上枝头,层层叠叠,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采购商。李宏伟觉得这就是村里最美的时节。

  像花一样,能绽放在这片人工引水土地上的每种色彩都极为不易。在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公园万亩饲草基地,燕麦草把广阔田野铺成一片青黄色,阵阵风吹来摇曳生姿。近收割期,基地需要增加人手,西岔镇新康村村民余公允被临时招来负责补水。受制于水压,他需要跳进1.8米左右的深坑,先关闭、后拧开坑中的两个管道水阀,并一段一段进行操作。水阀每隔几十米一个,远远看去,余公允就像打地鼠游戏一样,时不时从地下钻出来,又钻进去。上午放水3个小时,下午放水4个小时,一整天他就得待在田里。

  虽然兰州新区的农业生产基地,大部分都设置了喷灌、滴灌系统,但依然要设置人工进行干预。余公允还有一项工作就是及时检查喷淋头,防止水中的杂质堵塞出水口。他并没有懈怠,但也免不了出现因缺水而干枯的草植。“你看这块,就是没喷淋到的,必须人工补水了,要不然一周就会干死。”说罢,他捡起地上的人工浇灌软管,往草深处走了。

  这些并不起眼的“绿色生产者”,怀抱热情,秉承执着,守护着生命的色彩。

  (作者侯巍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冯诚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