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定西安定区香泉镇陈家屲村:马铃薯产业引领致富路
近年来,在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的坚强指导下,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陈家屲村积极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开展基层党建与新型经营主体深度融合的“双进双促”实践,并设立了“龙头企业带产业进村、新型经营主体带农户进社、种植农户带土地进园”,以及“支部联建、产业联片、项目联推”这一“三带三进三联”模式;以“打造亮点基地,做精品牌效应”为目标,按照“党支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进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创新探索出“一园生五金”的产业带动模式,不仅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方式,也成为全村脱贫攻坚的重要引擎。
经济创收:马铃薯产业带来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从定西市区出发,车窗外的景色逐渐从高楼民居变为连片的作物“绿海”,与蓝天交相辉映,随着微风吹拂,一栋栋黑檐白瓦的新房出现在我们眼前,引起了同车一行人的惊叹,再向前不远处,就能看到我们这次的目的地的招牌——“莱柯土豆”定西马铃薯研究所。
定西马铃薯研究所门前标志 张毅/摄
顺着招牌向上走几十米,我们就达到了研究所的棚区,迎面看到的是与园区仅有一墙之隔的陈家屲村党群服务中心。
陈家屲村党群服务中心 杨瑜/摄
村副主任马秀斌介绍,进村前的一排排新新农村住房都是马铃薯研究所建立之后修建而成,为在产业园中务农的村民提供极大的便利。马铃薯产业在陈家屲村的落地,为村子的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
他说,“脱贫攻坚系列政策的指导下,我们陈家屲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进马铃薯研究所之前我们这里是土块房。但在马铃薯产业到来之后,我们的吃住行方面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不仅住上了砖瓦房、吃自来水,交通方面也修建了连接各村的大路,极大便利了村民的日常出行。”
合作共赢:村委会与马铃薯研究所相互帮扶
产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各方面因素的支持,陈家屲村马铃薯产业的成功“出圈”,村委会与马铃薯研究所的相互帮扶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陈家屲村村支书马进介绍,在引进研究所期间,村子主要提供了土地流转、劳动力提供等多方面的帮扶,积极贯彻落实镇上的相关政策,助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下一步村委会也在考虑能否在产业园中入股,从而更好地建设本村。
对于研究所的建立,马进认为:“给老百姓带来的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吸纳当地老百姓就地务工。”
鲜国林是马铃薯研究所中的一名员工,来自香泉镇,自研究所在陈家屲村建设起就在里面工作了,他表示一方面这里是干旱山区,个人种地是没有收入的,只能维持生活,但自从研究所成立之后,就带动了这里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这里的工作相对轻松与灵活,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在采访时他说道:“我今年已经66岁了,在这里一年能挣两万多,收益相对好一些,马铃薯产业带动了我们香泉的剩余劳动力。”
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工作村民接受采访 张毅/摄
产业带动:生产链条连起企业与群众
跟随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所长李进福的脚步,到马铃薯基质栽培大棚,参观以椰糠为基质的培育技术,经过相关培训的工人基本都是香泉镇村民,以产业促农,以农助产业在这里得到实现。在所长李进福的讲解介绍下,我们了解到陈家屲村马铃薯研究所自2022年起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出口马铃薯原原种的企业,年销售额达7000万。
研究所所长李进福正在向记者讲解园区情况 张毅/摄
研究所不忘反哺周边村庄群众,广泛吸纳剩余劳动力。
“80到300块不等,什么能力做什么事”,“像要接送孩子啊,晚半个小时到,提前半个小时走,都是人性化的”李进福说。
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及合作企业在政府政策帮扶下,终坚持反哺基地周边人民群众,从铺设育苗椰糠、分装薯苗的工人乃至温室检测的棚长,雇用陈家屲村及周边村庄的村民。研究所和企业特别关照残疾人、没有其他技能只能打短零工的村民,对需要接送孩子而灵活上下工时间的工人采取人性化关怀,充分包容当地村民灵活就业,就近务工。
工人在定西马铃薯研究所二期工程大棚劳作 妥美荣/摄
技术先行:领先技术助力创造长续收入
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合作企业莱柯土豆的生产监督主管,我们介绍陈家屲村二期工程的马铃薯育种大棚,目前定西马铃薯研究所主要采用“水培”“固培”“雾培”三种主要的马铃薯培育方式。
李进福介绍,收获的马铃薯原原种以及原种远销国内外各地,国内主要用作淀粉生产、菜用以及产额最大的育种,国外则主要出口至埃及、沙特、土耳其等中东国家,马铃薯原原种出口额占全国的94.6%,在去年为企业创收7千万元。
同时,马铃薯研究所并未满足于现状,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同高校进行合作,为科研人才营造良好环境,为培育新品种筑造坚实基础,比如研究所与内蒙古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进行合作、引进相关人才加入马铃薯培育和薯种改良研究。
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生产监督主管介绍陈家屲村二期工程马铃薯育种大棚 妥美荣/摄
对于陈家屲村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对陈家屲村变化了解深刻的民俗展览馆拥有者马为民说,“铃薯研究所在这建成之后,我们村走到了(本市)所有村的前面”。
在展览馆的第二板块“脱贫历程”中,马为民用四张图形象展示了村民们从“一天两顿粥、三代一张皮”艰苦再到全面脱贫的奋斗历程,从马铃薯产业的全国乃至世界闻名,到文旅产业的兴盛,再到经济的全面发展。在他的讲解中,陈家屲的历史在我们面前缓缓铺开,“我们这个地方是很好的,而且还有很多地方还可以开发”,在说起陈家屲的未来发展时,作为一名“村史见证人”马为民神情中洋溢着着兴奋与期待。
陈家屲村民俗展览馆建设者马为民正在讲解村建历史 张毅/摄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香泉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陈家屲村近年不断加强基层建设以推助经济发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7263元增加至2021年的11327元。在物质建设外,村党支部不断推动村民精神文化建设,大力推行“双创创促”和党建引领,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团结一致建设现代化美丽农村。
(作者杨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妥美荣、张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指导教师张维民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3-08-18【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短视频|兰大新闻学子走进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
- 2023-08-18【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生活中的多面手——记全国劳模、玉门油田炼油化工总厂联合运行一部班长文盛
- 2023-08-17【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沙洲食驿品敦煌
- 2023-08-17【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渭源县五竹镇:小小马铃薯开出“致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