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渭源县五竹镇:小小马铃薯开出“致富花”

23-08-17 15:24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专题】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时值盛夏,五竹镇却清爽怡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带领我们的县马铃薯中心负责人告诉我们,一路上那些随风而起的大片绿色就是马铃薯的叶子。在五竹镇,家家户户都有一块儿马铃薯地,这个说法一点儿都不夸张。

大棚前成片的马铃薯苗  江乐珩/摄

  经过三十分钟左右的车程,我们来到渭源县五竹马铃薯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

  走进产业园区,合作社合伙人之一雷迎龙开始向我们介绍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合作社建立之前,五竹村致富能人苏鹤林组织50多户马铃薯贩运户于1998年7月,联合创建了渭源五竹良种洋芋繁育协会。

  该协会遍及五竹镇7个村54个社和清源、会川、祁家庙等乡镇,影响广泛。那时,农业技术并不发达,镇民们凭借着祖祖辈辈种植的经验,不断想方设法来改良当地马铃薯的品种,为五竹镇之后实现良种突破奠定了基础。

  到2009年,众人又在协会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现在的渭源县五竹马铃薯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

  在荣誉墙前,雷迎龙指着一块块表彰牌,带我们回首合作社往昔的峥嵘岁月。

  “甘肃省科普示范基地”“优秀帮扶企业”“定西市扶贫龙头企业”……近25年中,合作社已然被磨砺为一位历经百战、战功赫赫的脱贫致富斗士。

  正午的阳光打在奖章上,荣誉的光辉更加耀眼夺目。这面金光闪烁的荣誉墙,记录着合作社建立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见证着五竹镇人民为脱贫致富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激励着一代代的五竹人民赓续奋斗。

  听完“小种子出大山”的故事集后,我们跟随雷迎龙来到产棚内部。

实验室里培育的脱毒苗 江乐珩/摄

  这片育种区有前后两个玻璃产棚,棚内的左右两边各有十多列原原种培养土块,黑压压的一片,整齐划一,井然有序。

  正值七月下旬,本该绿叶葱茏的产棚却略显寂寥。我们询问雷迎龙才得知,右手边的土块刚送走第一茬精心孕育的马铃薯原原种,左手边的培养壤也才刚插上第二茬幼嫩的脱毒苗。

第二茬脱毒苗 江乐珩/摄

  雷迎龙抓起一把黑土向我们展示:“这是从印度进口的椰糠土,保水性和透气性良好,可以预防病虫害,提升马铃薯的产量与质量。”他强调,预防病虫害,是马铃薯保质保产的最重要的环节。他们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就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病虫害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旁边的一座原原种蛭石土育种大棚内,有十余名妇女正蹲在土壤中央,进行脱毒苗的插种。她们拿着镊子,小心翼翼地将从实验室里培育好的脱毒苗一株一株地插入土壤内,边插边用手指压实幼苗根部的土壤,以让苗根与土壤均匀接触,更好地吸收水分。

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插苗工作 江乐珩/摄

  雷迎龙告诉我们,一平米的土壤大概能种两百五十株左右的幼苗,一个大棚约种十万株小苗。如今,凭借着合作社自我的不断探索,以及省农科院的技术加持,产业园的马铃薯种产量与质量在不断提升,土疙瘩变成了金豆豆。这不仅给当地马铃薯种产业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户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马铃薯红利”。

五月种植的马铃薯苗 胡可欣/摄

  雷迎龙介绍,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合作社与协会党支部积极探索“支部+协会+产业+党员+会员+贫困户”的“六联共建”扶贫模式,逐步形成党支部引领、协会推动、产业发展、党员带头、会员参与、贫困户增收的党建与精准扶贫同频共振、互动双赢的良好格局。

  合作社在培育好幼苗之后,会将其中的一部分分发给村民,并全程参与他们栽种培育马铃薯的过程。同时,合作社每年会定期开展马铃薯种科学培育培训工作,以实现农户种薯科学化、现代化,保证农户种薯产量与质量。不仅如此,合作社还对农户进行受益“兜底”。

  由于马铃薯市场价格的不稳定,农户销售所得没有保障,就会影响家庭收入。因此,五竹合作社坚持以一元每公斤为最低保护价与农户签约合同,若市场价高于一元,则按市场价收购,若市场收购价低于一元,则按照一元向农民收购。“无论如何都要保证当地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马铃薯原原种 江乐珩/摄

  谈到农民增收时,雷迎龙还提到这里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人,过去也曾在外打工,但看到家里的马铃薯良种产业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在五竹镇镇民们的辛勤耕耘之下发展得越来越好,就决定回来加入产业致富的队伍。“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大力挖掘特色产业的潜力,让自己能靠辛勤劳动分得一口蛋糕,是每个五竹镇镇民最幸福的事儿!”

刻有“红映渭水 金薯富农”的宣传牌 江乐珩/摄

  “红映渭水 金薯富农”——产业园科技试验田旁的宣传牌上,这八个大字闪耀醒目。它记录着五竹镇党群一心、点薯成金的成就,总结出五竹镇人民敢试敢闯、踏实苦干的五竹精神。这是感激,是欣慰,更是面向美好未来的呼声。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胡可欣、江乐珩;指导老师张维民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