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两代人的护林路:坚守北山用绿色种植希望
“我的父亲经常说,将荒山变成青山要有足够的耐心,要耐得住寂寞。他觉得我比较适合守林员这份工作,要我干一行爱一行,干好护林员这份工作。”榆中县贡井林场站长王治胜笑着说。
接着,他用极富想象力的语气说:“我们林业人也有自己的梦想,我们想再造一个新的兴隆山。虽然这个目标看起来有点不可想象。”
对王治胜这样的榆中北山林业人来说,这个梦想好像过于浪漫,几乎不能实现。但正因为如此,这个梦想才显得那么迷人!
沿途的风景 陈菲/摄
子承父业,我在北山做了护林员
“90年代工作是可以接班的,我这份工作就是老爹传给我的。”王治胜说道。
谈起选择从事护林工作的原因,王治胜告诉我们,父亲干了一辈子护林员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临退休时,谁接他的班成了一个大难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父亲决定让他来接班。父亲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王治胜身体较弱,相比于外出打工卖力气,林场工作会好一些;二是他性格比较内敛,对事情有耐心,能够耐得住林场工作单一、远离人烟的枯燥。
其实,一开始王治胜并不适应林场的工作,经常感觉非常疲惫,甚至有时还会后悔做了这样的选择。但是每每有所动摇的时候,他就会想起父亲说过的“咱们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可不能半途而废啊!”而且当时他们是最后一批“接班”的人,王治胜想一定要接好这最后一棒,不能给父亲丢脸。
其实王治胜自己也明白,自己接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在荒山中种植希望的精神。所以他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从父亲手中接过来的这份工作。
林场新址 高玉丹/摄
在最干旱的北山植树护林,一干就是30年
“虽然这份工作是老爹给我的,但是既然干了一行,就要爱一行。”
面对着眼前连绵的大山,王治胜陷入了回忆。“北山环境闭塞,交通不便,条件很差,生活也很艰苦。我刚入林场时,贡井护林场只是几座空荡荡的山头,基本没有什么树木,上山的路都是土路,车辆经过时,尘土一下就卷起来了。”王治胜苦笑着说:“我住的是三角顶的小木屋,也没有暖气,只有一个老炉子,房间里就用那种牛皮纸全部糊一遍。吃水是靠挖的蓄水池,过滤掉草和羊粪,等水变干净之后才能饮用。”这样的环境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为此,他怀疑过,痛苦过,甚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过放弃逃离的念头。
然而,想到老父亲语重心长的嘱托,他咬牙坚持了下来,而且一干就是30年,艰苦的环境也没有改变他对植树护林的执着。“现在,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在山里一待就是1个月左右,适应了就好。”
为了更好的胜任这份工作,王治胜做了许多努力。他参加业务培训,努力学习新的林业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坚持凌晨四点起床,锻炼一个多小时。
当问及护林防火的困难时,他告诉我们,以前附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羊,放养就会破坏林木,他们就要晓以利害,耐心劝说,加以制止。有时候村民不理解,难免就会发生冲突。但是现在人们经济好了,放羊打柴的人少了,护林的工作就容易多了。而防火就更加重要了,不过,现在人们的防火意识都提高了,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防火也不是那么难了。尽管如此,困难依然不少,但是王治胜却从来没有退缩过。为了父亲的嘱托,为了北山的绿色和希望,他尽其所能,兢兢业业坚守在北山,一晃竟然就已经30年了。
王治胜向我们展示他的工作服 谢尹廷/摄
代代相守,林业梦也是中国梦
王治胜刚来的时候,贡井林场大概有三十名员工。但是随着许多人的退休,人数已经减到了十名左右。好在2020年分来了几名大学毕业生,使得林场有了新鲜血液。
就这样,在数代守林员的努力下,北山绿化面积显著增加,部分荒山变成了青山,栖息在这里的野生动物也变多了,在2021年前后更是发现了罕见的野生动物——金钱豹。
王治胜带着我们参观了许多标志性树林,其中令人影响最深刻的便是“梦”字林。跟随着王治胜穿过路边的树木以后,一个清晰、宏大的“梦”字展现在我们眼前。与周围的树木相比,它格外翠绿,像镶嵌在山坡上的翠玉一样。
从接过父亲的班到新鲜血液的加入,王治胜在护林的道路上走了30年。他和同事们用自己的坚守见证了一代代北山护林员的共同梦想。他们坚守北山,用绿色种植希望,一心要把林业梦变成林业人的中国梦。这梦想看似遥远,但只要代代相守,努力耕耘,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作者分别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高玉丹、2022级本科生陈菲;指导老师李晓灵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3-08-15【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就是八十岁,我也要继续把舞跳下去——记吉木萨尔县心之寻舞蹈队创始人闫学红
- 2023-08-15【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酒泉夜光杯雕:在坚守与创新中焕发新生
- 2023-08-14【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百年常青左公柳 守望酒泉征程路
- 2023-08-14【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新疆昌吉:让银发世界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