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戈壁滩上的“蘑菇夫妻”

23-08-10 17:08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专题】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7月11日,火辣的太阳炙烤着荒凉的戈壁滩,“2023年重走中国西北角”新疆线采访小分队来到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中渠村,采访食用菌种植基地的马忠文陈婕夫妻二人。

  村口的马路两边都是绿得发亮的玉米地和棉花田,远处的风景被热浪掀得左摇右晃。一丝风都没有。

  走进马忠文食用菌种植基地,人影儿还没见着,一股铺天盖地的酸味儿就钻进我们的鼻孔。院子里堆着一座山一样的细碎东西,大肥锅炉顶部烟囱“突突突”地冒着白烟,种植蘑菇的白色大棚一溜排开。

  马忠文食用菌种植基地目前种植蘑菇十棚,平菇四棚,茶树菇六棚,占地4000平方米,年纯收入达30万左右。

蘑菇棚里刚刚冒出头来的茶树菇 傅欣怡/摄

  “那个酸味儿是蒸菌包料子的味儿”

  我们正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切,一个戴着帽子、身材瘦小的妇人从锅炉边朝我们走来,她就是马文忠的妻子陈婕。她的脸被烈日晒得有些黑,但很红润,沾着灰尘的亮橙色短袖格外显眼。

  “那个酸味儿是蒸菌包料子的味儿,一蒸就是那么一股子酸味儿,我刚刚就是在烧锅炉蒸菌包儿,你们可能还是闻着不太习惯。”陈婕解释道。

  我们跟在陈婕身后,她迈着短但快速的步伐领我们去看蘑菇棚,她帮我们掀开用棉花做的厚厚的门帘,然后拿来旁边的棍子撑好,这才侧身让我们进去。

  突然一道直直的白光闪现,原来是陈婕头顶上戴的射灯。

  顺着灯的方向望去,我们看到了一排排刚冒出头的蘑菇,拥挤地躺在一捆捆摆放整齐的菌袋里。

  “这是我们去年引进种植的茶树菇,你们现在看的是这两天新出的,棚里面热,你们看得差不多的话,我们出来说。”陈婕贴心地说。

  从棚里出来,我们已是大汗淋漓,用手不停地抹着额头上的汗水。陈婕连忙把棚帘盖好,原来蘑菇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基本上要保持恒温,也不能长时间吹风,所以棚里闷热。

  “棚里黑是蘑菇不能见光,因为见光的话蘑菇会开伞,开伞就不漂亮了,这样会卖得不好。”

陈婕双手捧着茶树菇 秦绽华/摄

  “不歇不歇,一会儿就干完了”

  “干农业累得很,但现在手跟前的活又不放心交给别人,咬咬牙也就走到现在了。”陈婕感慨道。

  2014年前,马忠文是开货车的,经常长途跋涉开夜车到凌晨;陈婕开小商店,卖卖杂粮啊、零食啊……两个人虽说日子也不差,但不怎么挣钱也是真的。

  2014年马忠文陈婕夫妻两人一口气投资30万搞种蘑菇,这一种就是9年。当时也是看身边搞这个的人多,收益不错,便决定开始种蘑菇,但没想到这九年这么累。

  种植蘑菇的工序很繁琐,拌料、打包、蒸料、出包、接菌、发酵生长、堆起菌包、把蘑菇脱出来、采蘑菇、装车售卖……马忠文陈婕夫妇不舍得假以人手,大多数都是亲力亲为。

  首先是拌料,冬天还好,夏天的时候也就是这段时间,马忠文开着翻料机在院子里翻料,发动机声音轰轰作响,热气在脸上翻腾而过,豆大的汗水不停地从头顶往下滚落、淌进眼睛里、灌进耳朵里,汗水的咸蛰疼了眼睛这才用手抹一下继续翻。

  其次是打包蒸料,蒸菌包需要烧锅炉,这样才能去除菌包里其他杂菌,后面才能种菌。马忠文陈婕抵着酷暑不断轮换着烧锅炉,三天三夜菌包儿才能彻底蒸熟整好,这期间还要不停地去看、加煤,掌握好火候,不然菌包容易坏掉……

  这会儿马忠文正在另一个大棚里接菌,也就是蒸料打包放好后的步骤。

  陈婕带我们去看,进到棚子里她向着灯光的方向指了指,棚子大,我们这只能远远的看到马忠文猫着腰的身影,他头上也戴了一个射灯。

  随着马忠文手中的小打孔机不断在不同的菌袋里进进出出,每个菌袋就会出现一个小孔,只见他熟练的打完一排孔后,然后手抓一把菌块,掰一小块塞进一个菌袋、掰一块塞进去……循环往复,直到装完所有的菌袋,又拿来了一条粘满了透明贴纸的长卷,先撕下来一个贴纸然后再给每个菌袋粘住口子。

  “老公,你要不歇会儿再干。”陈婕朝里大声吆喝着。

  “不歇不歇,一会儿就干完了,快得很,马上。”马忠文没抬头,低着头快速地贴着贴纸。

  “堵住口子是防止其他空气里其他细菌进入,干完这些之后,就可以等发酵长蘑菇了。”陈婕解释。

  另外要注意十个大棚的通风、掀见光口。蘑菇对于温度、空气流通度、见光程度等都有要求,平菇一天通风三次,一次一小时,茶树菇早晚各一次,一次一小时,通风时间长就会吹坏。

  等到蘑菇成熟,马忠文陈婕采完蘑菇,才准备售卖。

  夏天可以稍微起晚一些,早上6点左右起都可以,但冬天的时候,夫妻二人凌晨2:30就要起床,冷风翻过雪粒重重地打在两人脸上,眼睫毛上全是呼出的热气凝结成的小冰珠。马忠文陈婕来来回回地跑,要把提前摘好、一个一个摆放整齐装成筐的蘑菇装上货车,最后目送货车消失在夜色里。

  凌晨4点,这些蘑菇就会整整齐齐地出现在乌鲁木齐的市场上了。

  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严加把关,不容纰漏,马忠文陈婕夫妇二人数年如一日完成。

  “我的老公是个能人”

  我们从大棚出来,来到院子,看到院子中摆在墙根带几个齿轮看起来略显笨重的大家伙,我们向陈婕询问那是用来做什么的。

  “那个呀,那个就是翻料机,我的老公呀是个能人,那个翻料机都是他自己做的。”陈婕指着拌料机说着,上面还沾满了菌袋儿里的各种料子。

  陈婕去看锅炉火候了,留我们先在院子里四处转悠,看看那个翻料机,还有装袋机。

院子内马忠文自己造的翻料机 傅欣怡/摄

  “来来来,小姑娘们,这天热快喝点水。”一声浑厚的男声伴随着关门声从身后传来,他从过来,一双黢黑、手背上有着缝合疤的手里拿着几瓶冰镇的矿泉水递给我们。 

  “我就是马忠文。”不知什么时候从大棚里出来的马忠文热情不已,头上还挂着被大棚闷出来的汗珠。

  来不及寒暄,我们就被他的那双脚吸引去了目光,他穿着一双满是灰尘的拖鞋,第二个脚趾上都是伤口,没有完整结痂的伤疤上,覆着好几只黑色苍蝇,贪婪地吸食着还未彻底凝结的血液。

  “其实我也算不上什么能人,只是你干农业还是不管干啥,学的东西都得多,谈不上深但都得会一点,总有用处。”面对妻子陈婕的夸赞,眼前这个看起来不修边幅的男人倒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了。

  刚开始种植蘑菇的时候,马忠文购进了一台翻料机,但由于是个小型机,运作慢,单次拌料少,效率低,不久马忠文便决定卖掉这台机器,想着买一台更大的更好的。通过打听,马忠文了解到辽宁营口加工厂深究种植,本想买这家工厂的翻料机,但不算翻料机本身价格就光运费便高达4000多,他决定自己造一个。

  完全人工造一个大型机器,谈何容易。首先机器各个部件需要的数据,比如电机转速、算法、一分钟走几米、齿轮大小、轴的长度等。

  “我想出钱买数据,人家不给。”

  无可奈何,马忠文开始在各个平台搜索相关视频,尤其在抖音、快手上,看别人的翻料机如何运作,一边学习、一边估摸着各项数据大致是多少,同时购进做翻料机所需原材料、电机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些都准备好之后,马忠文开始电焊,电焊这门手艺又是他当货车司机之前学的。他整整焊了三天,有时饭都顾不上吃,这期间眼睛看别的东西的时候都总会带着光晕。

  终于完成了翻料机制作的大工程,而这台机器也不负众望,在后面翻料时出了很大一份力。

  马忠文不仅自己动手制作了翻料机,连用来蒸料的那个大炉子顶部的铁棚也是他自己一点一点焊好的。这期间,马忠文有一次焊的投入,用美工刀割旁边一根电机动力线时,一不小心割断了自己的动脉血管。血液喷射而出,马忠文一时也愣住了,吓得陈婕赶紧拿来一块布先包住,几个人马不停蹄赶往医院。

  “缝了四针,这才安下心来。”

  “农活回本慢,但坚持下去,都扛过来了”

  马忠文陈婕2014年一下投入30万,2020年又投入70多万,机器上投入两三万。前两年一直是亏本买卖,根本没有盈利。

  “中间有一次蘑菇因为蒸料不到位,坏掉了一半损失了十几万。”马忠文回忆。

  所幸马忠文陈婕及时补救,把能用的部分重新翻料蒸料打包等,重新走了一遍流程,重新种菇出菇,这才挽回了一些损失。慢慢地有经验了,之后便再没有过这种大幅亏损的情况,经过夫妻二人悉心经营,才开始盈利。

  “农活回本慢,是个长期效益,还辛苦得很,但坚持下去,其实都扛过来了。”马忠文说。

  首先成本上,菌袋料子繁多复杂。平菇的菌袋儿用料种类少,基本上只有棉籽壳;但茶树菇不一样,它的菌袋儿料子包括棉籽壳、麸皮、玉米面、棉子粉、石灰,因此茶树菇的种植上成本高,对环境要求也高,娇气,产量还低。

  其次农业行情三年一轮回。而蘑菇的价格也并不稳定,平菇高的时候8元一公斤,低的时候4元一公斤;茶树菇高的时候12元一公斤,低的时候也就6-7元一公斤。

  但在前两年毫无盈利、成本高、价格不稳定这些情况时,马忠文陈婕始终坚持“该是多少是多少”,绝不偷工减料,投机取巧。

  “偷工减料不行呀,我们也是靠人家小贩卖出去的,你骗人一次行,你骗人两次行,你次数多了,人家就不要你东西了,你东西就卖不出去了,诚信是个长期的经营,是关键,不管怎么样,咱不干偷工减料那事儿,把该做的做好,不给人间说闲话的余地。”

  靠着马忠文陈婕辛苦劳作,有收入后夫妻二人和一大家子的生活也相应得到改善提升。

  马忠文陈婕夫妻两人打拼九年坚持到现在,供儿子读了艺术生,目前在江西读大学;俩人在呼图壁县城也买了房;带家里父母去北京登过长城、去山东看过海……说起这些的时候,两人脸上写满了幸福与骄傲。

  “未来我还是想多种几菇,丰富种类。”马忠文谈及未来时说道。

  “再干几年我还是想当回我的小商店老板娘,我还是喜欢做生意,我还要去更多的地方去看看,但现在我还是先跟着我老公踏踏实实地干。”陈婕说。

  夕阳西下,太阳已经褪去了午间的灼热。采访接近尾声,我们告别马忠文、陈婕夫妇,离开食用菌种植基地。走了很远,回头看到马忠文和陈婕,他们朝我们摆摆手,又低下头在锅炉边忙碌起来。

  (作者为昌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秦绽华、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陈文卓;指导老师闫瑞、白如金为昌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指导老师韩亮、王晓红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