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民勤新粮地社区的戏台子:新楼里唱响小曲戏

23-08-09 15:22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专题】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夹河镇新粮地社区,十几栋六层楼房,在一片低矮的农村土房之间显得格外醒目。社区广场中央,一块大红毯子,两排简单座椅,便是苏山云仙曲艺社的戏台子。而一把彩扇,一方手帕,一身曲艺社自制的戏服,便是戏台上演员的行头。

  民勤小曲戏源于明代,流行于民勤县及其周边地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勤小曲戏表演生动活泼,故事题材丰富,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今天首先演出的剧目是《求婚记》,讲述了一个男女爱情故事。演员依据民勤方言,抑扬顿挫,诙谐幽默,不时逗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

  老有所乐唱起小曲戏

  天生盲视的曹大荣已经60多岁,是苏山云仙曲艺社的创造者。他早年离开家乡夹河镇,到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谋生。三年前,曹大荣才回到夹河镇新粮地社区,他很快与社区老朋友打成一片,将熟悉曲艺的人组织起来,成立了苏山云仙曲艺社。

  戏班子的成员多为中老年人,平均年龄大约60岁,在附近小有名气。社区的中老年人经常来听戏,还带着自己的孙子孙女,互相聊聊庄稼的长势、孩子的近况,谈天说地,乐在其中。

  曹大荣视力不佳,但听觉极好,一首曲子随便听上几遍就能记下并演奏出来,是社里的“艺术指导”。曲艺社社长董承治筹资并组织起了这个曲艺社,平时的排练、演出等具体事物都由他来安排。

  曲艺社里年龄最小的是李守贵,差不多也50岁了,缘于热爱,已有将近二十年的戏龄。他从未跟着别人学过,对小曲戏产生兴趣并最终成为小曲戏演员,纯粹缘于小时候的耳濡目染。当时,村里常有小曲戏的演出,李守贵每每去听,一面听,一面在心里记,有样学样。看得、听得多了,慢慢的自己也就学会了。

曲艺社众人(左起:曹大荣、石中彦、李守贵) 陈籽余/摄

  小曲戏里唱响新时代

  民勤小曲戏有二十余种独有剧目,并有改编自其他剧种的剧目百余种。苏山云仙曲艺社除了演出民勤小曲戏传统剧目外,还会演出他们自创和改编的剧目。

  由于历史的沿革和地理的接近,同时也受曹大荣的影响,曲艺社改编内蒙古戏曲的剧目比较多。此外,他们的改编剧,主要改唱腔和曲子,而少改唱词。

  曹大荣说:“曲可以改,词不可以改。词里包含原作者的情感和他要表达的东西。”

  曲艺社自发地编写唱词来响应党的号召、政府的富农兴农政策。

  “我们经常自己编词,宣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比如像环境保护,疫情防控等。”曹大荣介绍说。平时,在演唱传统的民勤小曲戏剧目的同时,这些宣传性的剧目也会穿插其中。在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门前表演的小曲戏,早已成了党群活动的保留节目。

曲艺社在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前表演 陈籽余/摄

  在农村里享受社区生活

  据悉,新粮地社区建于2016年,是夹河镇易地搬迁政策的成果,3600名村民在此居住。社区的房子舒适现代,一应俱全。房子的外观则古朴典雅,楼顶和单元楼大门参考当地传统建筑的门楼样式设计而成。

  石中彦介绍说:“社区建成之前,大家在各自村上的曲社,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唱上一回,要么就张罗着在哪个村民的家里唱一唱。现在大家都搬到社区里住了,就方便多了,隔上两三天就可以唱一回。”

  对于唱戏的人来说,社区拉近了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让聚在一起排练、演出都比以往更加方便。

  对于喜欢听戏的人来说,社区更是让小曲戏成为他们日常的娱乐活动,许多住户以及周围的村民忙完农活便来听戏消遣。在传统戏剧普遍式微的今天,新粮地社区里的小曲戏依靠它的新变,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新粮地社区内景 陈籽余/摄

  (作者陈籽余、张家瑶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指导教师谭泽明、周兆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