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265年的粮仓承载千年农耕文化

23-08-07 17:15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专题】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7月12日的下午,我们来到清代宁边粮仓遗址博物馆。这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北部,也是宁边古城的东南一角。

  最先看见的是一排高大的古老城墙,那是宁边古城的最后一片城墙,城墙庄严肃穆,走到它的旁边,就再也听不到闹市的喧嚣声了。宁边粮仓便藏在城墙的后边。和城墙一样,安静,庄严。

  “修旧如旧”

  我们推开铁门,门口的雕像再现了当时的交粮场景。清兵手持长刀,警戒四周,身后骏马挺立。马车上满载粮食,车旁的瘦弱劳工用背,用脖颈艰难地扛着一袋袋粮食,似乎也扛着265年的历史。

博物馆内的清兵屯粮雕像 李为/摄

  宁边粮仓由三栋仓房构成,分别坐北朝南,坐南朝北,坐东朝西。每栋仓房有四个仓墩。每栋仓房顶上有六到七个突出的“小屋顶”,既能避雨,也能通风。仓内十分宽敞,无一立柱,屋顶仿佛是凭空而立。这便是清代抬梁悬山式土木结构,能给室内留有最大的空间以储存粮食。“这个结构的唯一的弊端是纯木质,容易引起火灾,但在修缮的时候,我们给它涂上了防火漆。”博物馆唯一的讲解王玺钦带我们走进展厅,指着上方的横梁,打趣地介绍着这个结构。

  宁边粮仓是一个四合院的结构,院落周围,是高达三米的仿真古墙。院落中心摆放着一个石质的日晷,日晷前后的地面铺着玻璃板,下面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个麻袋,袋里装着石子以模拟古时晾晒粮食的场景。在院落的四周有老旧的石磨、车轮。在仓房的交界处修有水井与铁匠铺。“这些都是为了更加还原当时收获的场景。”院内的“杂物”虽多,但与建筑融为一体,显得十分自然。

博物馆内铁匠铺雕像 李为/摄

  宁边粮仓在2006年经过修缮,并将其改造成博物馆。“在不改变原有历史风貌的情况下,修旧如旧。”王玺钦向我们介绍着博物馆修缮历史。经历修缮后,粮仓不再具备储粮功能,但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本的样貌,将其改造为博物馆,十二个仓墩变成了十二个展厅,仓墩内的粮食变成了一件件文物。展厅内容包含序厅、廒神庙、宁边粮仓、昌吉农耕史、清代兵屯与民居等历史类展厅,收获、入仓、碾坊、磨坊、油坊、醋坊、豆腐坊、粉坊等农业类展厅,还包含一个昌吉饮食文化历史的展厅,覆盖了昌吉农业的历史与文化。“这是一个农业博物馆,我们要传承和弘扬昌吉的农耕文化。”

  “昌吉是非常适合耕种的”

  昌吉古时是游牧民族的聚居地。但在这里却孕育出了与中原相同的农耕文化。谈起原因,王玺钦解释道:“新疆这个地方有平原、有山区、有沙漠,昌吉是一块平原,是非常适合耕种的。”

  昌吉农耕的兴盛离不开军屯。早在汉朝,昌吉已归西域都护府管辖。唐朝开始在昌吉垦荒屯田,以供应军粮,稳固边疆。到了元朝,新疆屯田更盛。根据史料记载,耕田面积曾高达八十万亩。1758年,即乾隆二十三年。昌吉得到进一步开发,乾隆皇帝批准了侍卫努三的奏请,拨兵3000人,在昌吉进行军屯,修筑城池,御赐“宁边”,粮仓也因此得名“宁边粮仓”。

  在入仓的展厅里,记载着清朝时期,宁边粮仓的一套完整的入仓制度。入仓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粟谷和青稞,以斗为计量标准,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再设一官为斗记,专门盘斗计数,斗中装满粮食后,先用木板将斗里的粮食刮平,再拿住斗梁,上下抖动,此时粮食就会陷下一截,再盛粮食装满斗,木板刮平,这才算一斗。收粮时,农民每交纳一斗粮食便从官员手中拿取一个尖棒。等到所有粮食收纳完后,再根据农民手中的尖棒结账。

清朝农民纳粮雕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大多数的文物都是民间征集而来。”博物馆的讲解员王玺钦向我们介绍着一件件藏品,既有青铜时代的器具,也有清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字帖。王玺钦最喜爱的文物,是摆在昌吉农耕史展厅的一件魏晋时期的玉釉陶井。陶井十分小巧,上端是一个拱形结构,连接着下端的圆柱形容器,在容器的边缘设有一个圆形小孔。“这是一个粮食的容器,样子很小,可能是因为古时候粮食稀缺,这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粮食的珍贵。”

  虽为清代的粮仓,但在博物馆中,我们还能见到青铜时代的石锄、石臼、石杵等农业用具,说明远在中原与西域频繁交流之前,这片土地的先民已在进行农耕,这是昌吉地区的农耕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或许是炎热的天气,当日的博物馆较为冷清,偶尔才有两三个游客前来参观。有个小女孩跟随父母前来参观,一家人进入了收获入仓的展厅,父母二人短暂停留后便如常前往下一个展厅,而小女孩仍留在展厅内,望着展厅内的雕塑出神。而这样的雕塑在每个农业类展厅都有,与之相配的还有旧物件,力求真实地还原整个生产活动的情形。

  宁边粮仓遗址博物馆是自治区级的保护单位,同样也是一个科普教育基地。在展厅的外墙上,我们能看见“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思想教育基地”、“昌吉州粮食局爱粮节粮教育基地”等文字。“这里很适合单位或者团体做活动。”针对不同的团体,王玺钦也会有不同的讲解重点。“对于小孩子,我们会着重于培养他们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而稍微大点的学生或者成年人,他们有着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我们会从历史的层面去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王玺钦顿了一下,“不同的讲解方式,都是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游客参观展馆内的旧犁 李为/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个人的事,就和种田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做。”昌吉在古时是边疆,见证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当时出现了二牛抬杠,还有唐犁,这些都是内地的文化,但通过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传到了西域。”宁边粮仓遗址博物馆是全新疆为数不多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对了解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交融有一定的意义。

  采访结束,我们离开宁边粮仓遗址博物馆,跨过被烈日烤得发烫的锈迹斑斑的铁门,一下子听到了欢快的音乐声,那是一群老人在博物馆古墙旁的树荫下演奏,十分惬意。

  (作者李为、尹文博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指导老师王晓红、韩亮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指导老师白如金为昌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兰大援疆干部>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