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新疆昌吉十三户村的财富密码
“十三户村?前边那块不是小康村吗,你们要去的地方叫小康村。”出租车行驶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外阳光明媚,传来诱人的烧烤味,车内司机疑惑地思考了一下,随即坚定地说。7月10日“重走中国西北角”采访小分队踏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在油菜花和艾草的香气中走进“小康村”。
“小康村”一词的在十三户村的最初出现是在2012年十三户村的中心村整体搬迁后,它响应了国家号召建设小康村的政策,中心村整体搬迁后便叫做这个名字,其实它是十三户村的一部分。当地人将十三户村笼统地称为小康村,也有十三户村实现基本小康之意,从2002年到2023年,经过不断的努力与实践,小小的西部村落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财富密码,村民平均收入从3000有余跃升至23500。
从质疑声开始的实践
高耸的树木在平整的马路上投下一片阴影,清风微拂,叶影摇晃,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眺望路的两旁,集中连片的油菜花地、葫芦田、艾草地不难让我联想到十三户村一片区搬迁、道路建设与土地整合计划的实施,这些措施为村庄的初期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但在实施的开始却是经历了许多困难,在村民的质疑声中进行。
集中连片的葫芦田 郝玲慧/摄
十三户村位于新疆昌吉市与五家渠市接壤处,由于远离两个城市的市区,发展受到限制。2002年,十三户村决定实施一片区搬迁计划,以改善生活条件、创造更多就业和经济增长,但村民对乡土情节和低收入的顾虑导致新建楼房闲置两年。村委决定先动员村干部和党员搬迁,打工和卖菜方便的消息口口相传。
随着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更多村民主动搬迁,但仍有居民有“新片区没有宅基地”的顾虑。村委听到群众声音后,为这部分人在新片区划分了宅基地,形成了小二楼与平房共存的格局。一片区的搬迁为后期搬迁工作树立了良好示范,打好了人民的思想基础,推动十三户村2012年实现了三片区的高效率建设与搬迁。
2013年,十三户村的交通状况恶劣,只有两条主路,其他巷道运输效率低,下雨时交通基本瘫痪。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时任村委会委员的丰建军决定开展道路建设工作,包括打通所有巷道和拆除部分村民的房屋和圈舍。
这个决定需要丰建军做很多思想工作,他逐家逐户的动员村民。最终,道路建设工作得以推进。“这个过程中,那个心酸。”丰建军苦涩一笑,但眼神依旧坚定。
而后丰建军处理土地整合的问题,一片区和五片区的土地非常零散,这使得村民的生产效率受到限制,并且有些村民过度开垦土地,造成不公平的现象。丰建军顶住压力,做这部分村民的思想工作,并争取到滴灌设施,以产量作为说服。通过土地整合再重新分配,既提升了生产效率,也打破了不公平的现象。
这些实践使十三户的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并且打通了贩卖蔬菜的通道。疫情期间,十三户村的农户收入不降反升,离不开他们良好的农业基础。良好的农业基础也为后期通过农旅结合成为旅游示范村做好了初步的准备。
土地上不褪色的绿
蝶舞花间,路两边的葫芦田、艾草田和油菜花地一望无际。村干部站在油菜花地里的观景台上一边用手机拍摄一边说:“你们要是早些来,油菜花开的更好,这里更美!”翻涌的绿意象征村民的勤劳,这是主任丰建军眼里十三户村成功的关键。
两季三熟在内地是很常见的耕作手段,在北疆却并不常见,十三户村创新性将它运用到了自己的土地上——开春二月底村民将灰土撒到地里来加速雪的融化,随即在玉米行中种植油菜等周期短的蔬菜,蔬菜卖完一波,玉米也收了两三波,玉米的季节过去后就将玉米收掉,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种植白菜。“我们十三户的地里面啥时候都是绿的!”丰建军骄傲地说。
十三户村抢抓六工镇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利时机,发挥地缘优势,积极打造生态旅游观光新品牌景区,2022年十三户村以花为媒,举办了集“赏、游、学、玩、摄、食、购”于一体的首届“千亩油菜花观光旅游节”。2023年7月十三户村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油菜花节。2022年十三户村与乌鲁木齐中美康公司合作,当年引进艾草幼苗种植300亩,成活率达到98%,一年可收割4次,同时返租村民闲置房屋打造了艾文化体验馆,兴办艾草体验中心。同年,十三户村利用20亩土地种植葫芦,打造葫芦基地,因地制宜塑造乡村生态、生产、生活、采摘、休闲等多种功能的景观体系,还邀请了葫芦雕刻非遗传承人来坐班培训,传承技艺、开发葫芦雕刻产品、亲子乐园等项目。
不褪色的绿不仅出现在十三户村的土地上,其实老百姓与村干部的关系也是充满“绿意”、生机盎然。从开始的不配合不信任到现在的配合默契、携手前进,十三户村的村干部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十三户村村干部上任的传统就是在楚保金书记的带领下挨家挨户的了解情况熟悉村民,楚保金书记接受采访时袖子处胳膊被晒出的分界无声地诉说着他根植于基层。
楚保金接受记者采访 郝玲慧/摄
村民的勤劳和老百姓与村干部的相互信任造就了这片北疆土地上不褪色的绿,这片绿意波澜壮阔,构成了十三户村财富密码的主旋律。
“两带双核四区”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漫步村中,一幅鲜活的“两带双核四区”蓝图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海威渔业的建筑内,相当数量的小鱼池铺满场馆,鼻尖浓郁的鱼腥味彰显其鱼苗数量的规模;艾文化体验馆内,在艾草香中拾阶而上,现代化的直播设备映入眼帘,“这些艾草制品都是我们自己的品牌,之前试直播效果还挺好的。”葫芦雕刻园内,五彩斑斓的葫芦悬挂于天花板上,鲜活的色彩流淌进每一个来客的心里——放松且活泼……
葫芦雕刻园 郝玲慧/摄
楚保金书记1994年在北京中央团校第83期短训班在北京接受了18天的培训,后来在全国各地的先进地区学习,“回来以后呢,我们不可能复制这些东西,但是我们可以结合我们自身的这个条件一点一点地做,现在做了十几年。”楚保金将因地制宜深刻地运用到实践中,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后来十三户村的“两带双核四区”的长远战略规划才有了良好的基础。
“两带”指以海威渔业和杜氏旅游为主的滨河休闲旅游带和以智能采摘园、葫芦雕刻园、艾文化体验馆以及新疆百年史料馆为主的黄金旅游带,“双核四区”指以民俗文化为核心驱动的一三片区,以民俗文化体验为核心驱动的二四五片区。
科学系统全面的“两带双核四区”规划,紧抓农旅结合,为乡村振兴工作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十三户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美丽乡村生态示范奖、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自治区文明村、治区法制民主示范村、自治区旅游示范村、州级党建示范村、州级美丽示范村、州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州级卫生示范村等荣誉。
在“两带双核四区”的构想离不开因地制宜,走进已经建设好的艾文化体验馆、葫芦雕刻园、油菜花基地和海威渔业,不难看出就都有因地制宜的影子——本地的气候适宜栽种葫芦与艾草、土地整合后成片的耕地用来栽种油菜花可以形成景观、海威渔业的育苗池里多是新疆本地畅销的“五道黑”……因地制宜是十三户村致富的密码。
十三户村原名十三斛村,斛是粮食的计量单位,过去十三斛粮食或许就可以养活一个村子。而现在,十三户村的追求不再是温饱而是致富,不仅要肚子饱起来,钱包也要鼓起来,不仅要自己富起来,也要将自己的财富密码传递出去,让大家都富起来。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郝玲慧、赵轩鑫;指导教师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韩亮、王晓红,昌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兰州大学援疆干部白如金)
- 2023-07-28【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欣欣向荣”的朱家湾村
- 2023-08-03【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敦煌曲子戏老艺人程道庚: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 2023-08-03【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传承薪火!“守护”在列宁学校的人民教师李博
- 2023-08-02【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