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甘快看】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致敬莫高窟的“守护神”

23-08-06 21:03 来源:新甘肃 编辑:高正武

d77ab16b337eed8cb51ad20e66730d1a_1654955766194005630_h=1067&w=1600.jpg

  ▲敦煌市莫高窟景区。

  敦煌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现存洞窟735个,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距今已有1650多年的历史,是全世界仅有的两个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标准的遗产点。

  然而,风沙危害、雨水入侵、自然坍塌、生物虫害等的侵蚀,让这丝路上的艺术瑰宝岌岌可危。现在的人们还能有幸看到这些“宝贝”,并非易事。

  这是“敦煌守护人”薪火相传的结果,他们扎根大漠,精心保护和修复敦煌石窟珍贵文物,在西北人迹稀少的荒漠深处创造奇迹,成为千年莫高窟的“守护神”,他们被称为“打不走的莫高窟人”。

31ef15340b6a386de9893ab8f2e6eed7_1690964954565024260_h=51&w=41.png

  开拓,守护 

  100年对敦煌的历史来说是短暂的,而对父亲常书鸿在敦煌的50年人生,是凝重而珍贵的。

  —— 常沙娜

  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指引常书鸿走向敦煌

  1927年在塞纳河边的旧书摊上

  他发现了《敦煌石窟图录》

  那一刻,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他:

  回中国、去敦煌!

  ▲《敦煌石窟图录》

  在常书鸿到来之前

  尘封千年的莫高窟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半个世纪

  然而,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战争频发的时期

  藏经洞古老的经卷被一批一批运走

  千年壁画被剥下

  著名学者陈寅恪曾经悲叹: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当常书鸿一行人从战火中来到敦煌之后

  没有人力、经费,进洞都要连爬带跳

  洞中幽暗、没有照明器材

  他们就一手举小油灯、一手执笔

  照一下,画一笔

  ▲常书鸿在莫高窟第130窟峭壁上指挥修建栈道。

  到1948年,常书鸿带领研究所

  完成了“历代壁画代表作品选”等十几个专题

  共选绘摹本800多幅

  为敦煌资料的调查、积累打下了坚实基础

  ▲常书鸿带着儿女在莫高窟洞窟内。

  而今,在九层楼正对面的一个沙丘上

  有一块刻着“敦煌守护神”五个字的墓碑

  这位“守护神”,就是常书鸿

  在这个充满神佛的地方

  被称为“神”的凡人,只有他一个

31ef15340b6a386de9893ab8f2e6eed7_1690964954565024260_h=51&w=41.png

  探索,发展

  1944年

  张大千举办的敦煌壁画临摹展深深地吸引了段文杰

  这次画展,在他心里埋下了敦煌艺术的种子

  翌年,他决定到敦煌去取“艺术之经”

图片

  ▲段文杰等初到莫高窟。图源网络

  到敦煌后

  段文杰完全被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吸引住了

  他一头扎进壁画临摹中

  忘记了敦煌生活的艰辛

  他以扎实过硬的绘画功底和丰富的学识

  得到常书鸿的赏识

  被任命为敦煌艺术研究所考古组代组长

图片

  ▲ 段文杰临摹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

  从1946年开始

  段文杰共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

  面积达140多平方米

  这一成绩

  在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创下了第一

  1947年和1948年

  段文杰和研究人员对洞窟进行了一次

  全面的编号、测量和内容调查

  所做的洞窟编号被认为是最完整和科学的

  至今仍在沿用

图片

  ▲段文杰先生在莫高窟285窟临摹壁画(1952年)。

  在进行敦煌壁画临摹的同时

  段文杰开始了敦煌学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段文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撰写发表论文50余篇

  他认为敦煌艺术是中国式的佛教艺术

  这一成果得到了国内外敦煌学学界的重视和肯定

  从1982年起

  段文杰开展了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主办“敦煌学国际研讨会”

  出版《敦煌学大辞典》等

  让“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外国”的局面

  得到根本改变

  使敦煌研究院真正成为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

图片

  ▲段先生和夫人龙时英携孙儿在洞窟前(1979年)。

  敦煌莫高窟,是他的大梦

  是他的梦想栖身的地方

31ef15340b6a386de9893ab8f2e6eed7_1690964954565024260_h=51&w=41.png

  创新,坚守 

  六十年一甲子

  85岁的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已工作整整60年

图片

  ▲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2015年9月29日摄)。新华社发(孙志军 摄)

  1963年

  樊锦诗大学毕业来到大漠戈壁中的敦煌

  住土屋、睡土炕、点油灯、喝咸水

  贫瘠的戈壁没有吓跑这位北京出生、上海长大的女孩

5ad846306a4874be86d884daa39407f3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1964年,樊锦诗(左一)正在工作。(敦煌研究院供图)

  来到敦煌后

  樊锦诗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

  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

  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

  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

  1985年至1986年

  樊锦诗牵头负责莫高窟的申遗工作

  这件事促使她不再限于考古的天地

  下定决心“把老祖宗留下的遗产管好”

  与20世纪初拍摄的照片相比

  很多壁画已经损坏模糊了

  出于这个担忧

  20世纪80年代末

  樊锦诗花了20年时间

  做成了高保真的敦煌石窟数字档案

034d1431ade9b4e5466d4dc0a6e16e49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游客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看球幕电影《梦幻佛宫》(3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在她的倡导下

  敦煌研究院创新旅游开放模式

  在我国文化遗产地中率先开展游客承载量研究

  并利用敦煌石窟数字档案

  建成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这是樊锦诗带领着莫高窟人

  用12年的时间

  在戈壁上创造的奇迹

361f456d67ca037976fc9005de1a2c84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樊锦诗在洞窟观察壁画。(敦煌研究院供图)

  樊锦诗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便回归考古本行,接着做“该做的事”

  ——考古报告

  劳累奔波半个多世纪

  她为敦煌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

  “我心归处是敦煌”

31ef15340b6a386de9893ab8f2e6eed7_1690964954565024260_h=51&w=41.png

  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

  一生致力于敦煌壁画临摹、研究和弘扬的段文杰

  为敦煌投入一生心血的樊锦诗

  一代代敦煌守护者

  前赴后继、勇担重任

  他们用生命守护着千年文化瑰宝

  敦煌,敦煌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这是中国艺术最盛大的篇章

  也是他们人生最深沉的挚爱

  ……

9d475980acc2aacb8f1baf0e468fab9d_1658900599265042184_h=42&w=255.gif

  【短评】

  敦煌的美,美在“一眼千年”的壁画,美在月牙泉、鸣沙山,也美在一代代的“敦煌守护者”。从“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到为敦煌付出一生心血的樊锦诗,几代人怀抱热忱扎根荒野,用满头华发换来敦煌莫高窟“青春永驻”。

  时间对于莫高窟而言是慷慨却又奢侈的,敦煌守护者在茫茫大漠中与速朽做抗争,“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让危在旦夕的“万佛之国”起死回生,成为人类文明的骄傲。

  诗与远方,如梦敦煌。在这里,美与历史共存。当我们站在戈壁深处感叹这千年瑰宝时,不应忘记那些把敦煌当作一生归宿的“守护人”。传承敦煌文化不仅是守护者的使命,更是新一代青年应有的使命,敦煌文物的守护永远在路上!

  文字撰写:王万良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综合甘肃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网、敦煌研究院等综合整理)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