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甘肃青年创业者张文博:8年积淀,只为做出一个好馍馍

23-07-24 14:57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专题】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在武威油库附近的一个厂区内,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搭建脚手架、搅拌水泥、调配油漆,电钻声、吆喝声响成一片。一个戴着方框眼镜,穿着黑色T恤的中年男人穿行喧闹中,笑呵呵地和工人们打招呼,询问着装修的进度。

  这个人名叫张文博,一个典型的西北汉子,甘肃省“劳动模范”,创业八年,勇敢坚韧,正在张罗着加紧装修一个新的食品加工厂。

接受采访的张文博  陈晓航/摄

  张文博,交谈起来,总是满面笑容,张弛有度,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是我们正在装修的新厂址,等装修结束,员工们就可以重新回来上班了。趁着装修给他们放个假。”

  从菜市场走出的创业路

  三千元的启动资金、亲戚朋友送的几个柜子、西郊公园菜市场中的几平米店面,构成了张文博早期创业的全部。

  那时的张文博刚刚步入大四,不顾资金的紧缺和家人的反对,满怀热忱地在菜市场中做起了米面粮油的生意。随后,他在市场调研中嗅到了高品质馍馍供不应求的商机,开始琢磨着自己生产馍馍、售卖馍馍。

  “我父亲和爷爷都接触过面粉生意,对馍馍也有所了解。我又是微生物相关专业的,专业对口着呢。”

  张文博同家里人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赢得了家人的支持。全家人一齐上阵,出谋划策,与他共同开发“妈妈味”特色馍。

  馍馍,一种经过酵母发酵而蒸熟的小麦淀粉产品,是西北人极为钟情的主食,并赋予其独特称谓,甚至可以算作一种爱称、昵称。

  做馍馍的工序繁多,和面、揉面、发面、蒸面……一步也马虎不得。“刚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做出的馍馍是酸的,倒掉又可惜,吃又吃不下。我发愁得很,幸好还有家人帮我一起研究。”张文博回忆道。

  凭着仅有的一台烤箱,不断试错,张文博一家和两名员工用终于做出了符合凉州人本地口味的喷香馍馍。

  为了将这些馍馍售卖出去,张文博在街边支起摊子,沿街叫卖,一点点地积累知名度、美誉度,逐渐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品牌。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文博在两年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实体店面,让自己的食品加工厂走向了发展壮大的快车道。

  如今,他的食品加工厂已和上万平米的商超达成长期合作,并拥有自己的直营店,成为了一家集原粮加工、面粉加工、主食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主食加工企业。张文博被评为甘肃省“劳动模范”,成为了无数青年的榜样。

  用真心换真情

  张文博的食品加工厂,有100多名员工。这些员工大多是周边地区的农民、工人,甚至还有流浪者。张文博用自己的真心关心员工,员工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着厂子。

  流浪小伙的事,最能体现这一点。

  在某次运送面粉的路上,张文博碰到一个流浪的小伙子。小伙子只会数数,连最基本的加减乘除都不会。张文博把他招进了厂里,手把手地培训,耐心地教他如何工作,引导他靠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如今,流浪小伙已经成长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合格员工。

  张文博笑着说:“我们的员工一般都是别人看不上的。但是,这些人不管刮风下雨,风吹日晒,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岗位半天,每天都准时上班,最晚下班。”

  在创业的8年中,他的食品加工厂为许多“别人看不上”的员工提供了就业岗位,帮助他们过上足衣足食的生活,帮助他们找到了有尊严的活法。

  做良心企业家

  “一直吃你家的馍馍,真心不错,着实让我们放心,支持到底。”

  “给有良心的商家点个赞!我买了面粉,虽然是保质期内,但我家人口少,可能一时吃不了,和他们说了,立即给我调换成当日的。”

  许多购买过张文博食品加工厂产品的顾客,都会自发地给送上好评。而这些好评的背后,则来自于张文博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严格把关。

  张文博生产的产品融合了传统发酵技术与现代生产流程,从不添加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从源头把关产品质量,可以说是消费者餐桌上的“绿色”产品。

  他还格外注重服务,力图让每一个消费者都满意。张文博说,他最怕的就是失去消费者对自己的信任,因为这份信任是用多少钱都买不回来的。

  在严格把关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同时,他也经常想着要回馈社会。

  疫情防控期间,武威市不少居民被封控在家。张文博的食品加工厂作为熟食应急网点,大年初二就返厂上工,加班加点地为市民供应主食产品。疫情期间,原料价格上涨,但张文博却坚持不涨价,用香喷喷的馍馍给困在家中的市民送去一份温暖。

  发展路上始终不停步。张文博没有安于现状,经常考察店面,研究新技术,学习充电。在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里,他用“良心”作桨,以“质量”为舟,在创业的长河中乘风破浪,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张文博在技术车间(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谈及未来的打算,他说:“目前不打算扩大规模了,打算抓质量,抓产品。”这个土生土长的凉州人“历尽千帆”,归来仍愿弯腰和面、发面,蒸好一个又一个香香甜甜的“妈妈味”馍馍。

  “选择这条路,不后悔,有信心!”他爽朗地笑着说。

  在他面前,一条用乐观、真情和汗水铺就的道路,正通向又一个8年。

  (作者陈蕴欣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指导教师谭泽明、周兆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