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凉州攻鼓子传承人杨门元和他的“非遗”传承路
一张武生脸,一点英雄红,一顶黑幞帽,一身黑玄衣。
黑幞帽左右两侧缀有两只野鸡翎,中间镶有一朵大红花,一周扎着三个红扇。 “黑旋风”舞动起来,衣袖和裤管被风灌满,头顶的红扇一开一合,两只野鸡翎也随着鼓点规律地舞动,尽显豪放粗犷。
50余载坚持,弘扬凉州攻鼓子艺术
杨门元,63岁,“黑旋风”攻鼓子艺术团中的一员,坚持传承凉州攻鼓子非物质文化遗产50余载。
上世纪60年代,8岁的杨门元就开始学习凉州攻鼓子的表演技法。每年正月,武威民间都会闹社火,凉州攻鼓子作为民间艺术也要参加。杨门元说,春节期间,父辈们都要把攻鼓子拿出来打一打,自己小时候就跟在他们后面,跟着他们一起走街串巷。孩童时期的杨门元,在父辈们的影响下,对攻鼓子耳融目染,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
16岁的杨门元在父亲的引导下,继承了这门手艺正式表演,并在20岁出头的年纪当上了攻鼓子艺术团的团长。
在成为团长后,杨门元致力于巩固和发扬攻鼓子表演的独特特色,注重技巧以及精神力量的展现。他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要做到“手到、眼到、神到”,他还要求了演员的身体姿态讲究:“双手胸前划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步塌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
凉州攻鼓子艺术至今已传了六代。攻鼓子艺术团的杨万祥回忆道,1992年中国丝绸之路节结束后,攻鼓子才真正成立了有组织的团队。从那时起,杨门元就是这门艺术的核心人物,肩上担负起传承创新的责任。
他先后带领艺术团参加中国海南岛第八届欢乐节开幕式、甘肃电视台春节电视文艺晚会等各种大型文艺活动演出。并于1996年赴浙江金华市参加了“第六届群星艺术广场舞大赛”并荣获银奖;1997年参加在兰州举行的甘肃省首届群星艺术大赛荣获金奖。
2008年,“凉州攻鼓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门元则是这一独特艺术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杨门元在武威天马剧院演出 王洋/摄
传男也传女,传统艺术与现代发展的平衡之道
随着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革,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年轻一代对其关注度不高且他们也面临着更多选择和机会,不再愿意留在农村从事传统艺术。攻鼓子也正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杨门元说,“十几年前是攻鼓子发展最艰难的时候。”那时,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离开家乡去追求更高的收入,杨门元也曾想过放弃。然而最终,他选择坚守这片土地,继续传承发扬攻鼓子这项艺术。
“攻鼓子一直是杨家代代相传的艺术,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传到了我的手中,我不能让它中断,这是我的责任!”他坚定地说道。
为了让攻鼓子走入大众视野,杨门元带领团队参加各种活动。然而,由于艺术团几乎没有活动经费,杨门元自掏腰包,支付队员们的演出费用。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杨门元和他的团队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攻鼓子。
他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凉州攻鼓子”上,一有时间,就会召集攻鼓子团队的成员去协会,喝茶、聊天,思考凉州攻鼓子的发展进路。
此前,攻鼓子作为民间艺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但为了解决攻鼓子艺术团人数减少、成员年龄普遍偏高的问题,也为了攻鼓子能够更好地发展,杨门元力排众议,打破这些常规。
他大胆摒弃“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思想,主持改革攻鼓子的队伍,培养了一批女鼓手。在演出活动时,这些女鼓手画上武生脸,穿起行头,登台演出,大展巾帼武生风采,深受欢迎。
攻鼓子艺术团的两名女鼓手 王洋/摄
非遗进校园,培育攻鼓子新人
借助“非遗进校园”活动,杨门元将攻鼓子引入武威职业学院等学校,并培养了500多名学生。他指导他们组建了学习和表演团队,并将其纳入凉州攻鼓子艺术协会。2021年武威职业学院组织成立了“凉州攻鼓子大学生艺术团”,并聘请杨门元亲传技艺。
据武威当地媒体报道,武威职业学院编排的《西部鼓魂——凉州攻鼓子》节目,作为甘肃省唯一入选的节目,入选由教育部主办、中国青年报承办的“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播”系列活动。
此外,他将攻鼓子的课程引入了四坝镇中学。学生们从初一开始学习攻鼓子,一直到初中毕业。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攻鼓子的套路与技巧。毕业后,这些学生会利用周末时间来杨门元家里继续练习攻鼓子。这些年来,已有上千名学生受到这一传统艺术的熏陶,并参与到攻鼓子艺术的传承。
随着杨门元对攻鼓子传播模式的改革,攻鼓子艺术在各类大赛中大放异彩。2019年,“凉州攻鼓子”参加了甘肃省第六届群星艺术大赛,获得二等奖;2020年,“凉州攻鼓子”参加中国第八届群星艺术大赛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届的比赛,得到了金奖;2022年,广场歌舞《凉州攻鼓子》被评为“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获奖作品。
为了推动攻鼓子的发展,杨门元还带领团队主动走入社会,融入市场,注册了一家传媒公司,创造演出机会以增加艺术团的收入。
攻鼓子艺术团副团长杨万航说:“攻鼓子经过了六代传承,在我们这一代发展得最好!”
攻鼓子短视频,开发媒介传播新渠道
在全媒体传播时代,花甲之年的杨门元也没闲着,像年轻人一样玩起了短视频传播。
杨门元创建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每次演出活动,都会录下来一些精彩的片段,分享到新媒体平台。如今,杨门元的社交媒体账号已经有900多名忠实粉丝。
杨门元希望能把网络与攻鼓子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凉州攻鼓子,让攻鼓子的发展与时代同步。他希望通过短视频传播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攻鼓子,并让这项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他将攻鼓子的精彩表演发布于网络,无私呈现给用户,不仅可以传递音乐的美感,还能够展示攻鼓子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在新形式的社交互动中,杨门元进一步推广攻鼓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杨门元的努力和创新为攻鼓子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短视频传播不仅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攻鼓子,也为这一传统文化注入生机和魅力,焕发时代光芒。
攻鼓子演出 王洋/摄
已逾花甲之年的杨门元陪着凉州攻鼓子走过了55个年头,深刻体悟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传承之路,正顺应时代需要,为凉州攻鼓子艺术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作者王洋、金璐、向雨晴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指导老师周兆瑜、谭泽明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3-07-19【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秦安县王尹镇草编传承任重道远
- 2023-07-21【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燕有秀:致富路上带头人
- 2023-07-21【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新疆曲子悠扬,突围谱华章
- 2023-07-20【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发现榆中”系列之现在与未来:走进栖云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