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牛产业让村级集体经济犇腾发展
肃南县皇城镇红旗村位于祁连山浅山区,与东庄、向阳、营盘、皇城4个村相邻,耕地资源丰富,居住有汉、藏、裕固、土4种民族121户374人,党员20名。2021年被评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
近年来,红旗村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产业提升为抓手,找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因地制宜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形成了村集体有收益、产业有发展、群众得实惠的多方共赢局面。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至19.91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2万元。
筑牢战斗堡垒,夯实经济发展组织基础
油菜、燕麦、啤酒大麦是曾经的红旗村一直延续种植的“老三样”,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少、集体经济薄弱是该村“老大难”问题。如何将现有耕地、草场转化为推动农牧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培育特色产业?突破现有困境,为经济发展寻找新的支点,显得尤为迫切。
为突破产业发展新局,2020年,红旗村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在“两委”班子建设中,注重将产业发展带头人和致富能人选入村“两委”班子,选齐配强了一支富有能力、开拓进取、群众基础好的村“两委”队伍。并通过召开产业发展研讨座谈会、赴外观摩学习等方式,总结分析当前形势,谋划讨论产业发展。最终立足该村历来就有养殖黄牛的传统和耕地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全村确定了一个肉牛养殖的产业发展方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结合村“两委”研究制定的肉牛产业发展规划,红旗村突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引领带头作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14名党员带头发展肉牛产业,在实践中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为全村摸索出了一条念“黄牛经”、 牵“牛鼻子”、发“黄牛财”的路子,村民发展肉牛养殖的信心逐渐增强。
“2021年底,全村饲养肉牛数量已达800多头,到2022年底,肉牛数量有望突破1000头,肉牛养殖已成为我们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红旗村党支部书记任万兵自豪地说道。
搭建联建平台,疏浚产业发展源头活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红旗村立足浅山区光照资源丰富、饲草资源丰富、种质资源丰富、有养殖肉牛传统的“三富一统”优势,锚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目标,坚持“大肉牛”引领“大产业”这一发展思路,积极争取项目投资560万元,规划建设520平方米养殖棚10座、800平方米储草棚1座,建成了占地34亩的肉牛托养中心,既达到了本村养殖人畜分离的目的,也为发展壮大养殖规模创造了条件。
冬日,一栋栋灰色养殖大棚掩映在田地之间,整洁干净的钢架双面养殖暖棚里健硕的肉牛们悠然自得地嚼食草料,村民们忙着清理牛舍、添加草料,精心照料着村里的“宝贝”,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自肉牛托养中心建成后,原来村民房屋边成堆的草料、路边常见的牛粪也不见了踪影。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为着力打造“万头肉牛养殖集群”,红旗村充分利用邻近村和合作社成套农机设备装备,推广土地深松和饲草秸秆打包技术,依托县直单位开展肉牛繁育技术推广,在品种选育、冻精授配等方面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不断完善养殖育肥、牲畜运动、疾病防控、病害处理、饲草储备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红旗村“集中养”设施水平、饲草种植收储水平和畜种保障水平。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既要搭建联建平台,作出系统谋划,又要依托资源禀赋找准发展路径,发挥出各自的比较优势。红旗村创新“集中托养+分散养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4个农牧村400余户农牧民“抱团发展”。对于忙于其他产业、家中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来说,送牛“入托”,棚位、饲料、人工、防疫、配种、生产……既可单选也可多选,灵活对应相应的管理成本;对于各户分散养殖,则在品种选育、冻精授配、集中防疫、统购统销上做文章,形成红旗产业“一盘棋”的大局观和“一条心”的奋进观。肉牛产业“快马加鞭”“驱动力十足”,村级集体经济借牛劲成牛事,在场地租用、集中代养、劳务用工等方面年均增收11万元,让肉牛产业真正成为了支撑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拓展多元路径 构建共同发展全新格局
“家里的牛都送进了托养中心,给牛种的饲草也够了,剩下的地想种点别的,但又不知道种啥?”村民张进平的迷茫几乎代表了所有村民的心思。今年“种点啥”“怎样种”成了他们最伤脑筋的事。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有了肉牛产业的“珠玉在前”,红旗村以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产业发展上积极探索“多元化”模式,多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村党支部领办永丰种植、红旗种养殖2个专业合作社,采取“基地+农牧户”模式,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订单种植饲料大麦、马铃薯、中药材、优质牧草等1200余亩,不但村民“种什么”的问题得到解决,牛的饲草需求也得到满足,还实现了户均增收0.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5万元。同时实行“农忙务农、农闲务工”就业模式,村办合作社在农闲时节组织村民开展小型工程承揽、货物运输和季节性务工,变冬闲为冬忙,务工群众增收0.7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万元。
“如何让钱生钱?”为让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专项资金发挥作用,村“两委”通过购买适龄母羊交由合作社托管代养的方式,变扶持资金为循环持续的“活资产”,既丰富了合作社养殖类型、降低市场风险,又实现村集体和其他经营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专项资金年均稳定增收1.6万元。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让村级党组织在服务群众上“更有底气”,真正实现“集体经济共同发展、发展成果大家共享”良性互动,村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切实转化成了推动村级发展的驱动力。
通讯员 郝进鹏 图/文
- 2022-12-09灵台:头雁领飞牛产业 村民过上“牛日子”
- 2022-11-30华亭:一条“牛”产业 最“牛”致富路
- 2022-11-25临泽蓼泉镇:“牛”产业让乡村振兴“畜”势勃发
- 2022-11-23崇信黄寨:分割车间带动红牛产业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