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中国西北角|梁平竹帘:薄如蝉翼淡如烟 素雅竹韵一帘展
产于重庆市梁平区的竹帘画,是流传千年的文化遗产,从宋代一直传续到今天,有“天下第一帘”之美誉。生于此处的劳动人民正是这种精美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创造者、发扬者、传承者。
对于竹帘画的精美,古人也早已领略。清代少京兆诗云:“细如毫发密如丝,浅谈春光傍绮帷。喷雾漫着晓雾湿,织云宛睹碧云垂。窥鸟拂日晴窗影,倚阁香凝湘水姿。为有香山飞瀑布,传来妙手见心思。”现今,竹帘画仍然是为人民大众所喜爱的艺术作品,也多次作为我国代表艺术品被馈赠给外国政府和友人。
竹帘画的制作独具匠心,精细无比。竹丝选用当地慈竹为原材料,现取现做,以保证竹丝色泽的柔和典雅,达到柔韧细腻的质感,制成的竹丝细如发丝,光洁细腻。以竹丝作纬线,以蚕丝作经线,使用织机织成光滑柔软的素帘,“帘制如绸”,再由画师描绘中国风元素的各式图案。一副竹帘画的生产要经过八十余道流水作业,凝结着梁平手工艺者的智慧和心血。

竹帘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08 年,梁平竹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和重庆市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常重视且加大了对梁平竹帘文化和制作技艺的保护,梁平区当地的手艺人和企业家也为梁平竹帘的推广与技艺传承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有幸线上采访到了梁平流芳工艺竹帘厂的管理者陆海铭先生,从流芳竹帘厂的发展情况中观察、记录梁平竹帘的历史、发展与传承。
从国有到民企的转身
为响应国家政策,2000年左右,在当地国有二轻工厂管理下的梁平工艺竹帘厂改制,陆海铭的父亲陆晓刚随后组织起一些原来厂里的技术骨干创办了流芳工艺竹帘厂,陆海铭就是从父亲手里接过流芳工艺竹帘厂,继续梁平竹帘画的生产和传承。现在的流芳工艺竹帘厂是梁平竹帘的保护性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流芳工艺竹帘厂非遗传承基地荣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流芳工艺竹帘厂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一直生产制作精品的竹帘画,在当地和其他省市进行销售。流芳工艺竹帘厂制作竹帘画的技艺高超,出产的作品精致美观,曾多次获得国内竹产业组织活动的奖项。值得一提的是,仅在第四届中国竹文化节中国竹业博览会中,流芳工艺竹帘厂就获得两个金奖,其中作品《清明上河图(竹帘画)》长8.8m,开单幅竹帘画长度之先河。

流芳工艺竹帘厂所获荣誉(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传承竹帘画制作技艺和生产竹帘画的同时,流芳工艺竹帘厂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解决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竹帘画制作必备的关键竹丝讲求新鲜柔韧,就要求在选竹、锯竹、破竹等前期制丝步骤保证竹子的新鲜,且不能在远距离运输过程中破坏制作竹丝需要的竹子表层,所以,流芳工艺竹帘厂直接从当地离慈竹产地近的居民的手中收取竹丝,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多一份收入。
守住古法,推陈出新
“薄如蝉翼淡如烟,万缕千丝总相连。借得七仙灵巧手,换来天下第一帘。”陆海铭以出自清代《高粱耆英集》中描写梁平竹帘的诗句为始介绍梁平竹帘,诗句反映出梁平竹帘的精美,也侧面体现了制作竹帘画所需的高超技艺。
流芳工艺竹帘厂厂内现有固定员工十人左右,工厂能够独立完成竹帘画的整个生产流程。据陆海铭介绍,工厂内熟练的竹帘师傅可以在8小时内织成宽50cm、长80cm的一幅竹帘。以现代工业生产要求的高效率、高转化率来看,这样的速度绝算不上快,甚至太慢了,当被问起为什么不采用现代化生产工具进行规模化生产时,陆海铭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是现在的工业技术还达不到手工艺者的水平,没有能制出‘细如毫发’竹丝的机器;二是我们就是要传承好这份制作技艺,因为这份制作技艺和竹帘画中本身就附着着我们梁平的文化。”

珠帘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梁平竹帘画中的每一根竹丝、每一根织线、每一笔书画上都承载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自然风韵,都是梁平历史的积淀,文化风采的展现。
不采用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并不意味着梁平竹帘画固步自封,相反,梁平竹帘画在表现形式、主题、制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我们推出了新品竹团扇,在上面作画,也很受欢迎。”陆海铭介绍。在创新“画”上,梁平竹帘也下了功夫,不再是单一的书画,还有喷绘、刺绣、印刷等。除此之外,现在梁平竹帘画不仅可以作为装饰、空间隔断、窗帘等垂挂,还可以装裱起来起装饰作用,尽显文艺典雅。

珠帘装裱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坎坷中的坚守与传承
时代的洪流滚滚而过,现今人们的注意力被太多繁杂的事物所分走,像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尽管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传承人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梁平竹帘画也面临着发展和传承的困境。
原先流芳工艺竹帘厂的固定员工有30至40人,但现在仅余10人,“厂里的大多都是之前的老师傅,年龄都在50岁以上了。”陆海铭无奈道,“因为技术学习周期长,很辛苦,而且制作耗时长但利润相对来说较少,很少有年轻人学竹帘画的制作了。”
他介绍,最近几年由于大众家中装修风格的普遍现代化,加之疫情的影响,梁平竹帘画的销路窄了不少,收益也有所下降。
面对这样的情况,陆海铭说,他们自己会在线上拓展一些宣传和销售渠道,当地政府也会帮助宣传竹帘画并组织学生来工厂参观和体验。“政府会组织我们参加国内国际的各种工艺品文化展览会,”陆海铭表示,“政府和非遗保护中心也会与当地的学校合作,让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学生来体验非遗竹帘画的制作过程。”

学生体验珠帘画制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胡莹睿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张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老师李娟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2-09-26重走中国西北角|见证者说兰州新区:十年磨一剑 旧貌换新颜
- 2022-09-07重走中国西北角|庆阳环县:科技养殖造福一方百姓 肉羊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 2022-09-07重走中国西北角|临夏州永靖县:搬迁扶贫城北新村焕新颜
- 2022-09-07重走中国西北角|醉心皮影 薪火相传——环县道情皮影“守艺人”张治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