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高校综合

重走中国西北角|临夏州永靖县:搬迁扶贫城北新村焕新颜

22-09-07 15:23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从一片荒山变成一个舒适宜居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需要多久?”

  位于临夏州永靖县的城北新村,用5年时间给出了答案。

  2021年,永靖县城北新村被甘肃省妇联、甘肃省住建厅评为美丽庭院示范村,名列临夏州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山区群众的搬迁

  5年前,永靖县城朝北4.5公里处还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原,而今一座崭新的城北新村在此落成,这是一座扶贫搬迁而成的新村,村民来自东、西山区12个乡镇的35个贫困村,共计1209户4680人。

  临夏州永靖县是国家全面扶贫脱贫重点地区,2015年永靖县政府启动移民搬迁工程。以“吃读书饭、种科技田、发养殖财、谋加工利、挣劳务钱、往好处搬”为扶贫思路,投资近6.5亿的“城北新村移民安置搬迁工程”拉开序幕。项目施工方利用“挖山填沟”“削山造地”的办法,开发整理出2850亩土地,在此基础上配套的水、电、住宅工程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2018年10月,工程顺利完成,接下来,村民搬迁接续开启。

  实际上,本次移民是山区群众们的“第二次搬迁”。20世纪60年代,因刘家峡、盐锅峡等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当时处于库区的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由川区搬迁至山区,为国家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永靖县城北新村村史馆陈列

  “山上的生活非常艰苦,老百姓完全属于靠天吃饭”,在城北新村的村史馆里,讲解员党岩蓉这样说道。山区自然条件艰苦,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一些地区却仍在使用传统二牛抬杠的方法种地,用人力运水满足生活用水需求。

  村史馆里,板柜、托笼、弓、拥脖等许多老物件依次陈列。据党岩蓉介绍,这些都是当地群众家里的日常物品。现在他们搬到这里不再使用,也就捐给了村史馆,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见证。

  “这些都是有代表性的民俗,是属于群众的乡愁,所以就都保留下来了。”党岩蓉笑着说:“这个场馆的建设,就是响应‘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号召”。

永靖县城北新村村史馆陈列

  新村农民观念改变生产方式逐步升级

  我们素来有“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这一点在城北新村的搬迁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刚开始,农民们不愿意离开故土,在历经艰辛迁移下来后却“返山”,也是常有的事。

  村干部魁小燕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在永靖县王台镇幸美村工作,成为了村里的一名包村干部。可以说,她见证并参与了整个村子移民搬迁的全过程。

  “最开始给大家做思想工作的时候,8社的杨爷爷一家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不管使用什么办法,杨爷爷和杨奶奶都不愿意离开家里的老房子,彻底搬到新家。”经过耐心地沟通,爷爷奶奶的心似乎有些动摇。而由于突发的疫情,魁小燕和其他村干部们不仅口头动员,还帮着他们一家搬行李、陪奶奶打疫苗……最后,他们的心被一点点暖化,老两口也就打消了“返山”的念头,在新村的新家里安定了心。

  除了“以情动人”,城北新村的发展也离不开产业的带动。特色种植、光伏项目、扶贫车间等一系列渠道同时开启,而其中的桃园、葡萄园地则更是成为了城北新村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城北新村目前发展产业及特产

  每年夏天,都会有大量游客慕名来到城北新村桃园采摘蜜桃,这是新村打造的集体经济特色产业。村党委副书记、合作社理事长党仁元介绍,桃园共占地850亩,有早桃、中晚桃、晚熟桃等多个品类,其中陇油1号、陇蜜11号等品种是每年游客采摘的“宠儿”。自2020年起桃园开始对外采摘开放,来自县城内、临夏市、兰州市等周边地区的游客纷至沓来。

  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桃园与当地邮政公司合作,在门口开启“直播带货”。被疫情阻拦的人们可以直接“云”观赏,线上下单。

  据统计,2021年整个产业园共吸纳游客2万人(次),达到了近115万元的销售收入。而城北新村的农户都是集体经济特色产业的入股者,享受到了这些分红的收益与喜悦。

  居住环境、就医、就学、就业得到改善

  “刚开始我们来的时候,这里除了房子,连棵树也没有。”

  说这话的是王发玉,是城北新村1社的农民。他和家里的5口人是最早搬迁到这里的农户。2019年,家住王台镇幸美村的他一听到移民搬迁的消息,就下定了决心:“我们家那时有四代人,在山里虽说有20多亩地,可完全是靠天吃饭啊。”王发玉直言,山里的收成和天气状况紧密相连,一年收成好,可一旦遇上极端天气却是损失严重。

  由于自然环境限制,王发玉一家在山里住的是砖房,房顶是自己搭建的木头盖。每次遇到暴风、冰雹等极端天气,他都会“头疼”好一阵子。现在,一家人拥有了135个平米的二层小洋楼,干净整洁又宽敞。夏天,老两口还养了好多盆栽,为小院儿增添了勃勃生机。

  去年,王发玉还在自家小院里开起了一家小吃店。“儿子去打工,儿媳在村里的工厂上班。我老婆闲着呢,就想着找点事儿干!”小店里来客虽不多,但日子倒也过得踏实舒畅。

  “现在不一样了,搬下来离县城近,子女们工作更方便了,孙子们上学也更近、更好了!”他笑着说道。

王发玉家的庭院

  经过近3年的发展,目前的城北新村可不再是个“只有房子没有树”的地方。为建设“生态宜居”的村庄,公路沿线、村社巷道和台阶边坡都栽种了国槐、刺柏、月季、爬山虎等绿植。村里有了学校、卫生院和文化广场,每家每户都接通了天然气,实现了水电气网全覆盖。

  如今的王发玉也不再只是依靠时令耕作,他开始在村里代工干活。村子里的浇水管破了、清理水渠、维修桃园门口的停车场等这些事儿都由他负责,他也十分愿意为村民们出一份力。“今天1社有一家的大门歪了,也来找我维修呢!”他笑眯了眼。

城北新村道路

  王发玉一家生活方式的变迁,是近5000名新村群众新生活的缩影。

  (作者马丽霞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老师张维民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