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高校综合

重走中国西北角|行走在丹霞的足迹——张掖采风纪实

22-08-19 17:43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此次的西北角采访活动可谓一波三折,采访对象的落空、兰州和张掖的突发疫情都让此次采访经历非同寻常。我们一行人从张掖市的甘州区到临泽县,在“接地气”“聚人气”的采风中,机缘巧合下,三踏丹霞。

  一踏丹霞——感受西北大地的明媚张扬

  7月9日,我们奔赴七彩丹霞风景区,探索奇特地貌。

  骄阳似火,天气炎热。彼时,阳光如无数犀利的箭,炽热明媚,考验着游人的意志。下午1点钟,我们乘坐着景区的大巴,沿着此起彼伏的山峦巡游。

  观光车在一号观景台停下。顺着山坡,我向山上的平台走去,一抬眼,皆是巨型的陡壁山峦,如墙,如柱,纹理清晰,形态万千。层理延绵,似乎能透过它一眼望见几亿年的地球沧桑。经过一个七十度角的转弯,我登上了观景台。立于山巅,向周围望去,仿佛自身被群山热烈地拥抱住而动弹不得。眼前的群山就像是一幅颜色鲜明、带着颗粒质感的蜡笔画。颜色覆盖了整个山峦,周围连绵起伏的山丘夹带着红与黄、青与褐的颜色,给人强大的视觉冲击。

  不知不觉已到傍晚,我穿过层层叠叠的人群登上了四号观景台,据说它是看日落最美的地方。夕阳下,站在高处极目远眺,远处的山氤氲在暮色里,浅浅淡淡,只剩下了一个个轮廓,有的如神龙摆尾,有的若小布达拉宫,有的形如金蟾……我屏住呼吸,痴迷于此刻的美景,直到天边最后一抹红光散去。

  晚上近九点钟,我从观景台走下来,此时的手机里已经拍了两百多张照片。坐在回去的大巴上,来回滑动着手机里的照片,心里升腾起一种美感和敬意,美感是对山体形状与颜色的欣赏,敬意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景仰。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大西北的纯粹之美,感受到了那不加掩饰的奔放和热情似火的张扬。

  二踏丹霞——感受西北人民的热情豪放

  7月10日,没有选题可做的我们在老师的安慰下踏上了寻找选题的路途。待在旅馆空想是没有新想法的,要出去多观察、多寻找,才能发现许多意外之喜。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们又一次来到景区,在景区门口的路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小摊,琳琅满目的纪念品吸引着大家的目光。我被小摊上一个金色的骆驼摆件所吸引,拿着那个小摆件爱不释手,便自然地与摊主刘某聊了起来。她年龄不大,穿着一条红色的亚麻长裙,围着黄棕色的纱巾,眉眼间总是染着笑意。

  她告诉我们,当地许多村民参与了丹霞景区的旅游产业开发,村民们靠着旅游业过日子。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让我们突然萌生了一个选题——“农旅文”融合的村庄发展。

  听了我们的选题想法,她非常热情地对我们说:“这里离我们村子还远,你们先在摊子上坐坐,喝点水,我去找找有没有人要回村拉货的,顺便带你们一起去。”还没等我们说话,摊主便风风火火地冲出去找人了,只留下一道红色的背影。

  西北的人和西北的土地一样热情、豪放。

  这里是邻近七彩丹霞景区的村庄——南台村,也是我们采风的地方。我们坐着拉货的车,向村子里驶去。村庄里遍地都是餐馆和旅店,整齐地坐落在道路两旁。已至晌午,我们便找了一家餐馆先吃饭。餐馆的院子里种满了枣树、杏树、苹果树等,绿荫环绕。院子外是一大片玉米地,长势喜人。餐馆的墙上贴满了七彩丹霞的风景照和《回道张掖》的演出图,图片色彩艳丽,颇有当地农家乐的氛围。

院里的杏树

  在等待上菜的时间,我们便与店主王某闲聊。他告诉我们:“这边(南台村)依托丹霞景区的旅游资源,政府鼓励村民盖楼盖旅店,还出钱给村民修路,大家整体生活都好啦!”。谈及旅游业的淡季,他说:“淡季嘛,与地理限制、气候限制都有关,淡季这里基本歇业,大家都出去打工赚钱啦!但总体来说,我们的生活比过去好太多了。”

  在店主的帮助下,我们得到了从事玉米制种工作的李某的联系方式。但当我们联系到了李某并向他说明来意后,他表示不接受采访,我们的行程也就此告一段落。

  三踏丹霞——行走的得与失

  7月10日晚,老师紧急召开会议,提醒大家在两天内返家,非必要不外出采访。因为我们已经与南台村党总支书记袁鑫约好了时间,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所以我们并不想放弃这个难得的锻炼机会,决定采访完成后再离开。

  11日下午,我们一组的三个人顺利抵达梨园新村。经历了前两天的采访磨合,再加上袁鑫书记是个很健谈的人,这次的采访明显熟练和顺畅很多。

  凡事预则立。事实证明,我们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对这次采访的成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事先了解了当地旅游产业链发展的相关信息,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做到了有的放矢,有效提问,避免了采访过程中的各种“卡壳”和无效对话。袁鑫书记先向我们简要介绍了南台村的发展历程,让我们对南台村的种植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有个初步的概念。采访期间,我们三个人分工明确,通过对各自信息的交叉比对,我们发现袁鑫书记对当地农旅融合发展有着极高的期望,于是我们顺势进行了挖掘。袁鑫书记说,当地奉行“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思路,大力发展休闲体验型的乡村生态旅游。现在的南台村,别墅客栈鳞次栉比,农家饭馆、农家乐等乡村餐饮做得风生水起,成了不少游人在逛完丹霞后吃饭住宿的首选打卡地。

  但是,袁鑫书记并不满足于只把南台村建成一个丹霞旅游的“打卡点”和“落脚点”,他的目标不仅仅是要让游客来,还要让游客留在南台,玩在南台。“目前我们正在规划着开采摘园,给游客带来沉浸式的农业生产体验。把旅游业与农业相结合,发展乡村振兴新活力。”

南台村新一代民宿——梨园新村

  总结此次张掖之行,有收获,也有失败。但我们觉得成功和失败都只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收获了经验与成长。我们认为,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受访者的朋友。这样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既能融入轻松愉快的采访环境,舒服地敞开心扉,侃侃而谈;又便于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受访者,保证采访过程的顺利进行。对于采访者,一定要注意谈话的艺术,避免太过直接生硬的提问方式。比如,这次对农民李某的采访就是一个教训,一来就问人家:“我能采访一下您吗?”这种死板的对话方式很容易给受访者一种压迫感,促使他们选择不接受采访。

  在对袁鑫书记的采访中,我们吸取了之前的教训。首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先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这样在采访中有话题可聊;其次,列好采访提纲,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挖掘重要信息。当然,因为我们自身能力和经验上的欠缺,也导致本次采访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我们对一些事情的认识比较浅薄,问的问题比较浅显,很难探索到更深的层面等。不过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这些能力都会逐渐得到提高。

  7月12日,我踏上了返家的路程,乘着列车,再一次穿梭在辽阔的西北大地上。此次西北行,虽然仓促结束,但给我带来了太多珍贵的体验和宝贵的记忆。再见了,张掖!再见了,这片多情的土地,期待我们再一次相遇。

  (作者吴莉媛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指导老师周兆瑜、权玺分别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