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千里沃野美如画 平凉市乡村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原标题:千里沃野美如画
平凉市乡村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通讯员 刘英娜
金秋时节,穿行在平凉大地的田野阡陌间,一个个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一条条干净平坦的通村公路,一张张写满幸福的笑脸,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
今年以来,平凉市提出“全域推进、全面振兴、逐村规划、一村一策”的乡村建设思路,整合投入各类资金8.03亿元,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聚焦短板弱项、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建设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效。
多举措推进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又到苹果收获季,川道里、塬面上、山台上的苹果,随着一条条乡村道路,出村、进城、上餐桌。果农们辛苦一年的成果,通过连接乡村与城市的道路,变成了手里实实在在的收获。
近万公里的农村道路,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更架起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激发了100多万平凉农村群众发展产业的热情。
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中医中药等重点产业链蓬勃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深入推进,乡村旅游、文化康养、林下经济的融合发展,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城乡融合的步伐更加坚实。
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互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凉市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不容忽视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领域还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是城乡之间最直观的差距。
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是推进乡村建设的根本保障。
泾川县汭丰镇龙王村借助东西部协作援助资金,连续两年实施乡村建设项目,进行了村庄主干道路治理、巷道硬化及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治理,效果明显。向外,群众出门就能坐上城乡公交;向内,村道硬化到家门口“最后一米”,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
庄浪县郑河乡地理环境复杂,供水工程规模小、供水分散。为保证群众喝上好水,庄浪对全县18个乡镇部分老旧管网实施改造,在郑河乡上寨村实施水源保障工程,建成了郑河水厂,于2021年底投用,日供水规模达5000立方米,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提高了3乡(镇)21个行政村2.5万人的供水保障水平。
连日来,静宁县威戎镇武高村28户群众正在加紧安装水暖炉。“冬天可以取暖,平时做饭、用热水都很方便。”武高村党支部书记武晚军介绍,水暖炉代替煤炉,可以节约用煤、净化室内空气。从今年5月开始修建的保温外墙已全部建完,既美化村容村貌,又达到冬保暖夏隔热的效果。武高村还在村庄巷道、活动广场等区域安装了太阳能光伏路灯,照亮村民回家路。
房子越住越好、道路越走越宽、防汛抗旱设施越建越牢固,喝上安全水、吃上新鲜果蔬、用上互联网和清洁能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向户延伸,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逐步提升。
今年以来,平凉市在抓好1个省级示范县、4个示范乡镇、35个示范村创建的同时,统筹推进100个市级示范村、64个县级示范村建设,全面加强道路、水电、快递物流网点等基础配套,建成自然村通硬化路、危桥改造、安全生命防护等工程552公里,开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供水工程9处,改造农村自来水入户设施8000户,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大力度整治 人居环境持续优化
“干净、卫生、方便。”庄浪县岳堡镇岔口村村民张银东对新建的厕所赞不绝口。
小厕所,大民生。一场“厕所革命”让当地群众告别了“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的简陋厕所,让亮堂的卫生间、簇新的坐便器、光洁的洗手台成为标配,人居环境大大改善。
去年,岔口村铺设了雨污分流管道,生活污水直通岳堡镇污水处理站,为村里推进户厕改造工作带来便利,群众改厕积极性极大提高。截至目前,全村改厕已经超过300户,基本做到了应改尽改。
岔口村是平凉市推行“厕所革命”的一个缩影。
平凉市通过改造提升、改建达标、配套新建等多种途径,高标准、大力度推进户厕改造,全市累计新建、改建无害化户厕达23.4万座,常住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6.9%。
环境好不好,垃圾处理是“第一关”。
在平凉市崆峒区崆峒镇西沟村,环卫工人每天早上8时上班,10时就可以完成清扫任务。“家家户户都有垃圾桶,再没人乱扔乱倒。村里设了12个垃圾点,保洁公司的垃圾收运车每两天来清理转运一次,统一拉到海创生活垃圾发电厂进行处理。”西沟村党支部书记朱学说。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西沟村按照“重规划、抓建设、兴产业、强基础”的思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将西沟村打造成了既具“颜值”又有“内涵”的生态宜居村庄。如今的西沟村,天然清泉纵贯全村,连廊公园绿树成荫,成为平凉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随着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持续推进,平凉市各乡镇配套建设了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基本形成。
“我们塬上吃水用水都方便,但是‘下水’一直是个难题。”灵台县邵寨乡干槐树村党支部书记仇成臣说,去年,村里把闲置的老村部改建成地埋式小型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10立方米,解决了52户集中居住群众的生活污水排放问题。“如今群众生活用水、排水很方便,也不乱倒污水,村里的环境更好了。”
农村“厕所革命”取得积极成效、垃圾处理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六清一改五提升”全面推进、常态长效管护机制初步形成……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平凉市积极动员农民群众参与,实施蓝色彩钢瓦专项整治行动,全市清理农村生活垃圾6.7万吨,清理农村违(危)建6万处,“视觉贫困”基本消除,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全方位保障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华亭市西华镇什民村70岁以上的老人近百人,其中一些是留守和独居老人。为了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村里开办了“长者食堂”,让老人们吃上了可口的热乎饭。“这个食堂办得好,干净卫生,饭菜也合我的口味。”84岁的村民马林说。
崆峒区白水镇杨涧村村民张立忠长期患高血压。自从签约了家庭医生,镇卫生院的大夫定期上门为他检查身体,叮嘱他如何用药。“现在条件好了,小病不再拖,大病不用扛,重病能治好,住院能报销,真正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张立忠说。
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农民群众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平凉市通过优化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着力解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从资金、机制、体制等方面保障群众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崆峒区柳湖镇十里铺村安置小区存在电动车乱停乱放现象。为了回应村民诉求,村委启动议事协商机制,召集业主、物业、党员代表等,在村民议事厅共同商议解决办法。最终决定由物业筹措资金在小区建设500个电动车专用停车位。下一步还要建设充电桩,解决飞线充电问题。
“‘1134’村级议事协商模式,是我们探索出的能有效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一种模式。”十里铺村委会主任买福军介绍,这种模式可以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
平凉市坚持“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探索推广“一核突出、三治融合、四轮驱动”的乡村治理路子,形成了灵台县白草坡村、崆峒区高沟村、静宁县贾河乡等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模式。
自然景观、原汁原味,古风古貌、余味悠长,这是崇信县锦屏镇赵湾村吸引游人的重要原因。赵湾村因地制宜,依托特色资源禀赋,不搞大拆大建,不损村落传统,保留千年古槐群、百年老泉等自然景观,挖掘老宅、民俗等文化资源,让村民安居乐业,让乡村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不只赵湾村。华亭市安口镇朱家坡村、庄浪县韩店镇石桥村、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的成功发展模式,都得益于平凉市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因地制宜明确乡村特色风貌和发展定位的思路决策。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来,平凉市对全市1456个行政村进行摸底调查和村庄分类,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和乡村建设“一村一策”工作计划,坚决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动群众广泛参与,让群众共建共治美好家园。
望得见青山绿水,抹不开一缕乡愁。今日平凉,美丽乡村建设新曲正酣,乡村振兴前景无限。平凉正沐浴着乡村振兴发展的春风,努力绘就幸福优美陇原乡村新画卷。
- 2022-09-21激情昂扬迎盛会 踔厉奋发谱新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 2022-09-20平凉:便企利民有温度
- 2022-09-18【走进县城看发展】崆峒区“农旅融合”融出乡村振兴好风景
- 2022-09-18【走进县城看发展】崆峒区“农旅融合”融出乡村振兴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