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喜迎二十大 甘肃新答卷】凝心聚力谋发展 乡村振兴展新颜

2022-09-20 14:33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专题】喜迎二十大甘肃新答卷陇周刊(2022年第37期)【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中国这十年·甘肃篇

  本网记者 沈文刚 

  打赢脱贫攻坚战,再奏乡村振兴曲。非凡十年,陇原大地实现非凡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凝心聚力,精准实施扶贫攻坚,尽锐出战,攻坚克难,2022年,甘肃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接续奋斗,乘势而上,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风帆正劲,号角激昂。陇原儿女趁着好政策的东风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正在阔步前行……

  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省上下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第一要务,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在甘肃大地徐徐铺开。

  织密“监测网”,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我现在身体虽然残疾,但由于大家的帮助,内心却十分温暖!”在武都区郭河乡符家山村,村民李社付拉着乡镇干部的手感激地说。

  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李社付多年前因务工受伤落下了肢体一级残疾,现又身患慢性病,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在全面摸排、核实情况后,乡政府通过申请上报和区级审定,将他纳入二类低保户,并享受残疾人补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

  “科学化动态监测、常态化排查识别、精准化到户帮扶、综合性防贫保障。”今年以来,陇南市武都区创新这四项机制,抓牢抓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线上线下双轨运行织密“监测网”,筑牢“防火墙”,努力构建起防止返贫致贫的“铜墙铁壁”。

  “这是救命钱,对我们来说太及时了!”武都区柏林镇的焦小小成功从武都区防止返贫专项资金中申请到资助资金4.5万元。

  焦小小家有4口人,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亲在外打工、种植花椒。2020年6月,焦小小的姐姐刚从大学毕业,因查出脑瘤需要在北京治疗,两年时间里,大额的医疗费压垮了本就不富裕的家庭。

  村干部通过走访了解这一情况后,将焦小小家纳为“突发严重困难户”,为他们申请区级防止返贫专项资金。“现在姐姐正是术后恢复期,这笔钱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焦小小说。

  “两不愁三保障”是防止返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陇南市武都区设立防止返贫专项资金,紧盯“三类户”中因住房安全、因饮水安全、因病、因学、因残等关键因素,从急从快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为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甘肃拟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防止规模性返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帮扶机制下,甘肃各地因势利导、因户施策,精准化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就业、兜底保障等各项政策,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针对23个国家级和16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甘肃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从资金、土地、人才等14个方面集中支持,实现省级领导联系帮扶全覆盖,向重点帮扶县安排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134.52亿元。

  为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关键处”,甘肃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监管,对1729.76亿元扶贫项目资产全部确权登簿,纳入国有资产、农村集体资产和行业资产管理体系。

  目前,甘肃省超过72%的监测对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抓好“基本盘”,稳岗就业端牢“金饭碗”

  一头头平凉红牛,膘肥体壮;一个个老旧果园,改造正酣;一座座蔬菜大棚,鳞次栉比,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银光,颇为壮观……

  平凉大地,处处洋溢着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今年39岁的李文生,是泾川县王村镇朱家涧移民新村种菜最多、也最忙的村民。

  这两年,他一头扎进大棚里,倒茬种植甜瓜和蔬菜。去年7月,他又投资20多万元,办起了养殖场,养了200多只羊。按照当下一只羊1500元的价格,初步估算今年就能回本,明年就能赚钱。

  作为昔日国务院挂牌督战的深度贫困村,朱家涧整村搬迁后,镇村两级将发展蔬菜产业作为村民脱贫摘帽、持续增收的致富“法宝”,借助自身优势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盖起了蔬菜大棚,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鼓励群众发展规模种植。

  村支书朱惠平说,依托种植养殖业,去年朱家涧人均纯收入提高到了9000元,比上年增加了12.5%。

  “咱们的平凉红牛在香港市场上可以说供不应求,去年共向香港发了1478头平凉红牛,今年配额是636头,截至目前出口了300多头。”说起红牛产业发展,静宁县界石铺镇供港肉牛养殖出口基地负责人赵建仓满脸自豪。

  自从畅通供港通道后,界石铺镇推行当地农户交售肉牛每公斤加价3元、建档立卡户每头加价400元、合作社交售每头200元中介费、经纪人交售每头50元中介费的“3425”利益联结机制,做到了让平凉红牛产业链上的各个经营主体都有钱赚,大大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平凉以实施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为抓手,着力育主体、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培园区、创品牌、抓循环、促融合,全力构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加快了产业脱贫向产业振兴转变的步伐。

  去年以来,平凉不断完善联农带农联结机制,将脱贫群众有效嵌入产业链,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累计兑付到户分红6905万元,13.15万户脱贫户依靠发展产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增收。

  就业是增加群众收入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稳岗就业端牢“金饭碗”,扎实推进稳岗就业,继而推进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是甘肃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性举措。

  做好重要任务,美丽乡村水平持续提升

  乡村巨变,小康梦圆。白墙黛瓦的民居,“飞天”铺就的稻田,绿色田园与道路、村庄相映成趣,一幅幅“塞上江南”美丽乡村新画卷铺就在甘州区乡镇村落。

  早晨六七点,甘州区靖安乡靖平村村口的便民超市就开张了,米面粮油、瓜果蔬菜、日杂用品一应俱全。54岁的王克彪在超市提了一桶油,顺便给家里的小孙子捎上了几盒酸奶。说起现在的生活,他满口称赞:“现在出门就是超市,啥都能买上;新房子里有地暖,还有热水器,从里到外咱们和城里人的生活没两样。”

  “集镇改造后,各种超市、餐馆还有鲜花店开满了这条街,老百姓的生活圈越来越便利,村容村貌也越来越美,这都是大伙一起干出来的。”靖安乡党委书记管维荣说,靖安乡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全乡推进乡村建设。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实现全覆盖,集镇街面建筑、居民楼和沿线新建房屋完成改造提升,形成统一有序的街面风貌。

  如今,靖安乡的村容村貌有了大变样,旧堤坝变成“弱水湾”,裸露的土地长出草坪,废弃的水塔挂上了“振兴钟”和“百姓冷暖温度计”,主干道都安装了明亮的路灯。

  在路边的“高家大院”农家乐里,老板高雅婷正忙着整理菜单、安排顾客预定的包厢。自大学毕业后,高雅婷就主动选择回乡创业,接过父亲的“班”,继续改造升级“高家大院”。

  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张掖市甘州区徐赵寨依托良好的村风民风,以经营村庄的理念,实施产村融合。“乡村要振兴,人才支撑是关键。”上秦镇党委书记胡军说,要持续用好资金、土地等各类支持政策,让老百姓都参与进去,吸引各类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古街、古味、古民宿,前门是亮化绿化的街道,后门鹅卵石当墙面,旧门板做桌面,错落有致的民宿,风貌一致,风格却各有千秋。乌江镇谢家湾村七社将居民闲置的老房子翻修成的乡土民宿和餐馆,很受城里游客的欢迎。

  修复老房屋,打造元丰村“丝路飞天”彩稻景观带,传承挖掘“鱼米之乡”历史文化资源,引入民宿、商业街等新业态,给甘州区乌江镇带来旺盛的人气。

  “乡村建设的扎实推进,使乌江镇不少村子一跃成了人们争相打卡的‘网红村’,去年乌江镇吸引游客超过1.8万人次,村集体收入27万元,打造出彰显‘塞上江南’特色的梦幻田园。”乌江镇党委书记张玉宝说,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新起点上,我省正以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为目标,以“千村美丽”“万村整洁”等为抓手,从顶层设计上推动“颜值气质兼修”,正掀起一场美丽乡村建设热潮。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