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非遗文化扮美乡村
陶,曾伴随着文明的脚步,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沙坝有窑,布满半山,掘地半尺,陶片可见。甘肃省成县沙坝镇的土陶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相传明代初期,沙坝艺人从天水秦安县大地湾引进烧制技术,自此,土陶烧制技术在沙坝生根发芽,传承发展。
在土陶罐发展的鼎盛时期,成县沙坝镇近一半村子均建有烧制作坊。用当地生产的土陶罐储米,既不虫蛀,也不霉变,盛油更是一绝,炼好的大油,腌好的腊肉,用它装起来封口,两到三年,仍然口感新鲜,色泽如新。入窑的涅槃之火,又确保了土陶容器耐酸耐碱,不渗不漏,不含金属物质,无毒、无副作用,煮出来的清茶、面茶,口感绵延、香气四溢、回味无穷,故产品远销省内外。
制陶手艺曾一度是当地村民谋生的手段,但前些年“外出务工”的潮流在农村悄然兴起,当地村民均因土陶制作工艺复杂,且传统手工艺品“不吃香”,纷纷外出打工,制陶技艺渐冷,这项技艺的传承面临很大困境。
“我也曾有放弃的念头,但最后还是想将土陶技艺传承下去。”家住沙坝镇沙坝村的赵生贵说。 赵生桂是一名中共党员,也是陇南市首批优秀乡土人才,同时是沙坝镇残疾人扶贫车间的负责人。他自幼跟随祖父、父亲学习沙坝土陶烧造技艺,有着50多年的制陶经历。在时代变迁中,他不断探索,持续改进并完善自身技艺,将传统制作工艺与现代化加工方式有效融合。
2020年,成县落实东西扶贫协作项目,依托青岛市城阳区提供的14万元帮扶资金,赵生桂将原有的残疾人扶贫车间进行扩建,持续鼓励引导周边残疾人到扶贫车间学习,免费教他们土陶制作技艺,解决了16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带动当地100多名贫困残疾人家庭居家就业,让他们不用远行,在家门口就能凭借手艺养家糊口,不但传承了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沙坝烧造技艺,而且带动了当地困难、残疾群众增收致富。每逢销售淡季,残疾人扶贫车间定期组织当地留守妇女、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等学习土陶制作技艺,通过非遗技艺的传承,引导群众再就业,并在节假日免费为中小学生开设“土陶趣味课堂”,让广大学生在体验手工制作技艺乐趣的同时,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擦靓乡村底色,让更多的人记住乡愁,赵生桂将“土陶”工艺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历史、乡村旅游等相结合,创作符合大众需要的各类文创产品,并融合“西狭颂、鸡峰山、杜公祠”等本土元素,让土陶成为推介县域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名片。他代表沙坝土陶艺人积极参加历届成县核桃节,现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展示土陶烧造技艺。并于2020年参加“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特色农产品展览。目前,沙坝土陶作为成县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产品主要畅销西安、兰州、秦安、甘谷、武山和陇南八县一区,从这些富有时代感的器具身上,我们能收获到一份传统与安详、深邃与从容,也能感受到赵生桂多年来的默默坚持与努力,更能看到残疾人身残志坚和广大群众在自强不息中的勤劳与贤良。
近年来,成县高度重视挖掘非遗文化资源,大力扶持培养乡土人才助力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并依托关爱残疾人相关政策,在文化传承中为残疾人撑起一片蓝天,打开另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
通讯员 陈海龙 陈杰
- 2022-02-14【新春走基层】西和:南关“老龙”气势磅礴 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 2022-01-28【网络中国节·春节】庄浪:非遗过大年 剪纸贺新春
- 2021-07-15庄浪:繁衍文化“根”和“魂” 让非遗不被遗忘
- 2021-05-26非遗文化牵手传统酿造!凉州贤孝传人贾旭峰为凉州熏醋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