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家岭:甘肃版“塞罕坝”
原标题:华家岭:甘肃版“塞罕坝”
一到秋天,华家岭林带五彩斑斓。
一条柏油公路,蜿蜒盘旋,在百余公里的山岭上,伸向树林深处。公路两边绿树成荫、满目翠绿……
这里是华家岭。
张恨水和茅盾笔下的“不毛之地”,现在成了甘肃最长的人工林带,满眼都是旖旎风光。
编者按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实施,甘肃省以华家岭为中心揭开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大幕。经过40多年的建设,甘肃面积最大的人工防护林体系形成,林带总面积达16万亩以上。在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前夕,记者踏访华家岭等三北防护林甘肃段各人工林带,即日起,奔流新闻·兰州晨报推出“只此青绿·三北工程在甘肃”系列报道,展现甘肃生态建设新变化、新成效。
甘肃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
今天要说的华家岭,不是通渭县华家岭镇,而是横亘在安定、通渭、会宁、静宁四县区的一条山岭。
5月7日,记者一行从定西市安定区宁远镇出发,驱车从八盘山上山,到了会宁县丁家沟镇慢湾村。
一条公路穿村而过,向山梁远处延伸。
据定西市文保中心副研究馆员张克仁介绍,这条公路就是原西(安)兰(州)公路,1935年通车,是甘肃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新中国成立前,西兰公路是唯一一条贯通西安至兰州的公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兰公路成为连接兰(州)新(疆)公路和运送苏联援华军用物资的重要运输路线。20世纪80年代,国家建设南北、东西大动脉,西兰公路并入312国道,当时这条公路车来车往,成了甘肃最繁忙的公路。
1995年,312国道改道从会宁县城经过后,这条公路逐渐回归平静。
如今,这条公路修葺一新,两旁树木葱茏,成了自驾游的理想之地。从安定区宁远镇到通渭县华家岭镇,经过会宁县党家岘乡,直到静宁县界石铺镇,150公里的路程,沿途山峦苍翠,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车辆在岭上一路向东,成林的云杉、杨树、侧柏不断延伸,林子里不时有红腹锦鸡一闪而过。远处的山梁上,一排排发电风机不停旋转……随着车辆的行进,一幅绿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定西市林业和草原局造林科科长田存信介绍,这里是全省最长的人工林带,沿西兰公路主线就超过百公里,整个林带长达300公里,面积达16万亩,成为定西和白银面积最大、植被保护最好的人工防护林带。
如今的华家岭林带已经成了纳凉避暑胜地和度假养生天堂,变成了让人向往的旅游休闲地。
近两年,会宁县摄影爱好者王进禄一直在用镜头记录华家岭的四季美景。在他的镜头里,华家岭春日山花烂漫,夏日万木葱茏,秋日层林尽染,冬日银装素裹。
王进禄告诉记者,秋冬季节的华家岭,雾凇奇观让人大开眼界。公路两边草木凝霜、玉树琼花,尽显梦幻魔力。
张恨水和茅盾曾从山梁上走过
如今的华家岭青山拥翠,可谁能想到,80多年前,这里却是不毛之地。当年,张恨水和茅盾两位作家先后从这道山梁上走过。
1934年夏,张恨水从北京出发,经郑州、洛阳稍作逗留,随后进入陕西。半月之后,乘车沿着西兰公路从泾川进入甘肃境内,经平凉、定西抵达兰州。张恨水此次西行原打算赴新疆,最后因故由兰州折返西安。
张恨水西北之行历时近三个月,他将西北沿途所见所闻写为《西游小记》,介绍了沿途各地的风景名胜、民生民俗、历史地理。
《西游小记》中有一篇名为《谁都头痛的华家岭》的600余字短文,文中的华家岭荒凉、贫瘠、落后,充满惊险:“曾经走过西兰公路的人,谈到华家岭,谁都会头痛。这原因并不在岭上出强盗一件事上,因为这岭实在太长了,长有二百四十华里。”“然而旅行的人要是经过两次华家岭以后,那么,字典上关于讨厌的形容词,都可以取来形容华家岭。”“这华家岭的梁子,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滴水,自然,没有一户人家。”
茅盾途经华家岭是1940年,当时是从兰州出发去往西安,留下了《风雪华家岭》一文。文中详细描述了华家岭的五月雪,漫天风雪中车陷泥泞的无助,拥挤不堪的“华家岭招待所”,旅客因被困引起的焦虑和恐慌等。
茅盾和旅客在华家岭被困了三天三夜。他在文中说“六盘山诚然险峻,可是未必麻烦……倒是那华家岭,有点讨厌”。
50年播绿,打造甘肃版“塞罕坝”
如今的华家岭,与张恨水、茅盾笔下的华家岭几乎是两个世界。
两位作家当年经过的那条黄土路,后来变成砂石路,再到20世纪70年代的柏油路,最终因西兰公路改道而被废弃。这一切,81岁的会宁县沙湾林业站原护林员马万海是见证者。
他也见证了华家岭林带——甘肃版“塞罕坝”的从无到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实施,拉开了华家岭绿化的大幕。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华家岭的自然面貌,甘肃决定大面积按山系营造华家岭林带,即以华家岭为中心,沿西兰、华双、漫会公路及其支梁植树造林。
“第一次大规模造林从1971年春季开始,当时华家岭周边的定西、会宁、通渭三县过万人齐聚华家岭,挖坑的挖坑,栽苗的栽苗。”回忆起当年的场景,马万海感慨万千。
“大家都是凌晨四五点从十几里外的家中出发,扛着铁锹、杨树苗步行至造林点,午饭就是自己带的糜面馍、包谷面馍,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马万海说,经过持续四年的造林,在西兰公路两侧建成了长100公里的杨树林带。
“华家岭杨树林带的营建增加了当地的植被,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变了局部小气候。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环境条件恶劣、树种单一,杨树出现生长不良、树体老化、病虫害增加等问题。”定西市华家岭林业站党支部书记郭琇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1982年开始,华家岭林业站引进了一些云杉、落叶松等针叶树,五年完成改造2万亩,形成针阔混交、乔灌搭配的稳定森林群落。
郭琇说,目前华家岭林区定西段已完成5.5万多亩提升改造任务,尚有3万多亩需要提升改造,规划到2027年全部完成提升改造任务。
在华家岭林业站大牛试验场工作了40年的安永清将在今年10月退休。看着他培育的苗木长成参天大树,感觉付出很值得。
2019年,在担任45年的护林员后,马万海将巡护1940亩林地的职责交到了同村一位年轻人手中。但每天早晨,马万海依然习惯骑着电动车沿公路巡视一遍林带,来回10公里。
“这些树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每天不看一遍心里不踏实。”马万海说,与他小时候比,华家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这里夏天可以避暑,秋天可以看黄叶,冬天可以赏雾凇,许多城市人会到这里旅游观光。
绿色生态造福于民
华家岭生态的改变,让当地百姓眼里有了绿,地里有了粮,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5月8日上午,华家岭林带细雨绵绵。会宁县沙家湾林业站站长王俊德在华家岭工作了近40年,深刻感受到了华家岭气候的与众不同。他认为三北防护林在华家岭的实施不仅控制了水土流失,也改变了局部小气候,被华家岭林带包围的会宁县南部的降水量平均要比北部的降水量多了4倍多。
“以往别的地方干旱,我们这地方却多雨。”会宁县党家岘乡砖井村村民李辉今年68岁,在这个被华家岭林带包围的村子里,他感受到的是生态给气候带来的变化。由于气候潮湿,这里盛产冬小麦,面粉筋道,口感很好。也特别适合种植中药材和小杂粮,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我小时候一遇到刮风天气就是漫天黄土,林子长起来后,就很少遇见这样的天气了。”
依靠良好的气候条件,李辉这些年还做起了育苗生意,会宁大部分云杉苗木都来自他的苗圃基地。
已过立夏节气,在华家岭林场的职工宿舍和周边居民家里,依然需要生火炉取暖。华家岭海拔高、气温低,炎热的夏季,来华家岭自驾旅游避暑的人络绎不绝。
“森林是水库、粮库、钱库,还是一个‘碳库’。森林在不停地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保守估计,每亩林地一年固碳1吨,整个华家岭林区一年固碳总量就达16万吨。”田存信说。
“这里不仅是一条绿色屏障,更是一条红色之路。”张克仁说。
1935年9月的最后一天,毛泽东率领陕甘支队越过华家岭,10月7日翻过六盘山,19日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的华家岭阻击战中,年仅28岁的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及800多名红军烈士长眠在大墩梁。徐向前元帅说:“南辉同志是红军中一位优秀指挥员,他的牺牲,是我军的一大损失。南辉同志为党献身的精神比华家岭高,南辉同志的英名与华家岭共存。”
烈士鲜血浸染的这片黄土地,现在成了人们敬仰的红色圣地和精神高地。
文/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张鹏翔 邢剑扬
图/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师天铭 通讯员 王进禄
- 2022-05-10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兰州市环保执法部门获赞
- 2022-05-10守护青山 厚植绿色 美丽甘肃建设迈出新步伐
- 2022-05-09全面推行河湖长制 擦亮甘肃生态名片
- 2022-05-09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与兰州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