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生态文明看甘肃

守护青山 厚植绿色 美丽甘肃建设迈出新步伐

22-05-10 08:42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编辑:刘姗

  原标题:守护青山 厚植绿色 美丽甘肃建设迈出新步伐

榆中兴隆山登山步道。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纪敏 摄

  定西通渭县华家岭林带将黄土高原描绘成一幅景色迷人的风景画。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师天铭 摄

  绿水绕城郭,清风拂面来!这是近年来甘肃人的切身感受,每个人朋友圈里晒出的陇原美景也越来越多了。天蓝了,水绿了,家园更美了,一幅生态美的绿色画卷正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

  保护好绿水青山,是甘肃省林草系统为群众办的最大实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守护青山、厚植绿色,美丽甘肃建设迈出新步伐。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是全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

  到2025年,甘肃省基本建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持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从荒山到青山再到彩山

  葱郁的树木相互掩映,一片绿色的海洋绵延起伏、随风摇曳……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已成为绿树成荫、生机勃勃的新绿洲。

  从兰州出发,一路开往兴隆山,从起初的高楼耸立到满目皆绿,起伏的山峦与敦厚的森林植被,构成了兴隆山壮阔美丽的图景,还未进山空气一下子清新了许多。

  “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一行四人的“姐们团”正在林间唱歌。“退休以后,我们就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转,登山、望远、赏花、看景,在这里我可以跑着上山,呼吸起来一点也不费力,这里满是泥草的清香。”吴春霞和朋友们说着:“以前看绿要去南方,现在不出甘肃就能游山玩水。”

  从荒山到青山再到彩山,现在的甘肃,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城市景观面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变化,养护植被、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态护林员更有发言权。

  “20年前,这一片山上的绿星星点点,路也不平整,过一辆车能扬起几里路的灰尘,更别说大家愿不愿意来转悠了。如今这片山上四季景色各异,春绿秋黄冬白,游客称赞的时候我心里美滋滋的,这不就是我们的功劳么?”刘武整手握着水管在林间穿梭,斑驳的阳光洒在林间,难掩他一脸的骄傲。

  刘武整原本是一名果农,2002年投身于兰州南北两山绿化事业,这一干就把自己的命运与两山绿化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一名“最美”绿化工。

  20年来,他带领全站工作人员坚持春季背树上山栽植,夏季头顶烈日浇灌,秋季复整清淤,冬季护林防火。坚持每年在林地里育苗,然后装入容器,上山时手提肩背,十颗八颗地往山上栽种,以前山上没有山毛桃、香花槐、枣树、狼牙刺等树木,经过他们多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是绿树成荫,春天满山的桃花盛开,鸟语花香,极大改善了林区的生态环境。

  2021年,五级林长责任体系基本建立,有效加强了甘肃省林草资源保护。持续加强生态保护,祁连山林草长效保护机制初步形成。

  2021年,全省空气质量总体趋稳向好,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8%;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1.5%;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0.2%,剔除沙尘影响后,达97.9%,较2020年增加1.1个百分点。

  野生动物由“稀客”变“常客”

  甘肃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随着多年来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以及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等工作的开展,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不断改善,各类野生动物种类和种群数量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各类珍稀野生动物由“稀客”变为“常客”,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多年来,甘肃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不断作出探索和实践。2021年,甘肃河西,雪豹、白唇鹿、藏野驴、岩羊、马鹿等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频频出现在祁连山,成为祁连山生态环境变化的“见证者”和“代言人”,祁连山国家公园已然是动物们繁衍生息的乐园。

  不只在祁连山,陇南多地发现野生大熊猫;肃南县成群的岩羊在公路旁觅食;特大藏野驴种群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随着甘肃省大力改善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监管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回到了陇原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而全国划定的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中,有7个涉及甘肃,总面积14.04万平方公里,占甘肃总面积的30.94%。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着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调查显示,2021年,甘肃省有野生高等动植物种类共6117种,甘肃省共有野生维管植物5160种,野生动物共有957种和亚种。

  正因如此,甘肃省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前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9.8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3.22%。现有的自然保护地,覆盖了甘肃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资源,使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和大部分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全省林草系统按照整山系整流域统一规划、逐步延伸推进的思路,依托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项目,科学有序推进国土绿化,全省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建设良好态势。

  庆阳市提出“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启动“一村万树”工程;张掖市提出“一园四带”;定西市推进“三林共建、六化并举”;天水市坚持“两屏五区一带”的国土绿化布局……在造林绿化中,各级林草部门紧盯重点流域生态修复,打造了一批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的亮点、精品工程。

  为推进城乡绿化,改善人居环境,各级林草部门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兼顾,着力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和生态治理。兰州市沿城区黄河两岸持续新增绿地,努力打造全国最长的沿河开放式公园,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达0.062,公园免费开放率达95%,达到了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园林城市要求。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甘肃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建设造福人民幸福河湖为目标。甘肃境内的黄河干流,有湟水、洮河、渭河、经河、洛河6个水系。在今年4月19日由甘肃省水利厅和甘肃省河长制办公室编写的《甘肃省河流健康蓝皮书》中可以看到,今年对6个水系流域的省市县级71条河流(河段)开展的河流健康评价工作可以看到成效。全省107条河流的健康评价报告结果显示:非常健康河流12条,占评价河流的11.2%;健康河流64条,占59.8%;亚健康河流29条,占27.1%;不健康河流2条,占1.9%。亚健康以上河流达到71%,没有病态河流。评价河长达到5616公里。这意味着近年来甘肃省将生态环保作为重中之重的目标已有显著成效。

  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甘肃始终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作为河湖管理的目标任务,坚持不懈开展以河湖“清四乱”为代表的多个专项整治行动,一大批侵害河湖老大难问题得到整治,河湖行蓄洪能力大大提升,自然岸线逐步恢复,河湖水质稳步向好,河湖面貌持续改善,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强化河湖长制、开展美丽幸福河湖创建提供重要支撑,也为今后全面深入推进甘肃河湖生态健康调查评价奠定了基础。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指引下,甘肃省以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项目为契机,努力建设人水两利同相处的“自然河”、万物共生可持续的“生态河”、近水康养惠民生的“美丽河”、碧水环绕赋乡愁的“文化河”、惠及百姓福一方的“民生河”、开发保护可循环的“经济河”、岸牢堤固保安澜的“安全河”。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玄丝雨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