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要闻

山丹人民怀念路易·艾黎

22-04-06 09:20 来源:艾黎研究中心 编辑:赵满同

【专题】您好!路易·艾黎网络主题采访活动【专题】弘扬路易艾黎精神

  编者按: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清明节来临之际,我们深切缅怀那些曾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宝贵贡献的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先生1927年远赴中国,将毕生献给了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事业。斯人长逝,精神永存,我们特推送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李玉政的文章《山丹人民怀念路易•艾黎》,本文曾在1988年4月28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通讯》节目播出。

  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在1988年4月25日这一天,他的骨灰布撒在他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甘肃省山丹县四坝滩上。

  这是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原野,有艾黎发现的“四坝文化"遗址,记录着古代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历史;由艾黎在战争年代创办的山丹培黎学校培养的青少年们,曾在这里耕耘放牧,记录着艾黎的创造性业绩。

  艾黎把山丹看作是第二故乡,对故乡的这片原野,他怀有特别的深情和不尽的眷恋。1980年8月28日,艾黎在83岁高龄之际留下遗嘱:他的骨灰要“撒在四坝滩的原野上”。

  这天上午9时,当载着艾黎骨灰的一架乳白色中国直升飞机在四项滩上空盘旋时,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新西兰政府代表团、全国友协、甘肃省政府领导等中外人士和自发赶来的当地上千名群众,胸前戴着白花,满怀深情地仰首眺望,无尽的哀思萦绕在人们的心头,艾黎在这里创业的图景又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那是1943年寒冬,艾黎在中国西北考察时,第一次来到山丹当时的山丹山寒水瘦,满目疮痍。在萧条破旧的小街上,几个光屁股的孩子们尾随着他,小家伙们看着这个高鼻子的“洋人”觉得奇怪,艾黎回过头来看着孩子们笑,孩子们也望着他笑。艾黎看见一个流满鼻涕的孩子,掏出手绢为孩子擦净了鼻涕。孩子们对艾黎由新奇转为感到可亲,团团将他围住,艾黎从口袋里掏出一大把糖分给孩子们吃,不一会孩子们和艾黎就消除了国籍、人种的界限,亲昵地搅在一起,孩子们一双双天真、企盼的眼光像一簇簇燃烧的火苗,在艾黎眼前跳动,一个新的打算在艾黎心头萌动;多么可爱的孩子,却天天泡在苦水里,如果加以培养,他们可以成为建设中国的人才,中国的希望在他们身上。

  从此,艾黎同山丹结下了不解之缘。1944年底,艾黎把在陕西双石铺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迁移到山丹,“洋人在山丹免费办学堂啦!”消息立即传遍了整个河西走廊,传遍了甘肃全省。不久,越来越多的当地穷苦孩子、同战火中的革命烈士、八路军子弟一起成了培黎学校的学生,现在担任山丹农林培黎学校校长的倪才旺,就是当年培黎学校的第一期学生。他今天领着全校师生来到四坝滩,表达对艾黎的哀思。倪才旺眼噙着泪花深情地回忆说:艾黎当年疼爱中国孩子胜过父母。他和学生一样喝苞谷糊糊、吃洋芋。他亲自为学生理发,亲手给患了疥疮的学生擦洗伤口,为年幼的学生每晚洗脚。艾黎既当校长又当教员,学生的课桌和凳子全都是艾黎领着学生用土环垒起来的。他还带领师生冒着戈壁荒滩的漫天荒沙,开垦了三千多亩荒地、种粮自给。当沉睡的荒原被培黎学校琅琅的读书声唤醒,为古老破败的山丹城平添了几分生机时,山丹的老百姓都亲切地尊称他为“艾先生”。

  艾老在他90年的生命旅程中有十分之一是在山丹县度过的。这10年他虽然备尝了生活的艰辛,但却感到十分幸福。当年艾黎在培黎工艺学校培养的四百多名学生,如今有三百多人已在全国各地成了建设事业的骨干。他在自传中写道:“在山丹与青少年一起过的岁月是我一生中最快活、生活最充实的年代。”

  艾老在1953年就离开了山丹,定居北京,然而他把一颗赤诚的心留给了山丹人民。除了不断地书信来往外,他先后5次重访在中国的这个故乡,现任山丹县人民政府县长范兴民给记者如数家珍,他一桩桩一件件诉说起艾老对故乡的厚爱、关怀和期望。1980年,艾黎把收藏的3700件文物全部赠送给山丹县。有人曾向艾黎提议将有些文物留在北京,他没有同意。有位美国朋友看到艾黎珍藏的一幅古画,提出要以2万美金购买,艾黎婉言谢绝了,他把画卷起来捐赠给山丹人。如今矗立在山丹县城东街上的陈列馆里,由艾黎收藏的各类历史文物,民俗文物和工艺美术品等,构成了一座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文化艺术博物馆。在遗嘱中,艾黎还写道:“我收藏的艺术品剩余部分交给山丹文化馆的朋友们,我账上结余的钱也全数交给他们用以支付运输和陈列费用。”1984年,山丹县政府在艾老的倡导下要修建“培黎图书馆”,他带头捐款并和国外朋友一起筹措款项。“培黎图书馆”落成后,他又每月从工资中拿出百元左右买书送给图书馆。1987年下半年,艾老患病住院以至在生命弥留之际,也没有忘记安排身边工作人员为图书馆买书。几年来,艾老为山丹培黎图书馆捐书已有2000册。

  1984年,艾老又给甘肃省的领导提出山丹恢复建立培黎学校的建议,为“改进农业、畜牧和林业的生产方法”培训人才。他的提议得到了支持,省上决定投资并成立了筹建机构。为了建校筹措资金,艾老也一直操劳着。他通过在国际上的广泛联系,给学校提供资金64万元。1987年4月艾黎来华工作60周年之际,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已初具规模,并首批招收了甘肃省15个县的168名学生。他还动员了一些当年原山丹培黎学校的学生,从北京、西安等地来到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工作。这年10月,艾黎通过新中友协在新西兰募捐的800件生产、生活和教学用具等物资,也运到了培黎学校。

  定居北京后的三十多年岁月里,艾黎对山丹的深情和眷恋经久不衰,他一直牵肠挂肚地惦念着山丹县的建设和发展。他曾向县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应该修几条像样的马路;修一座水塔,让大家吃上自来水;县城周围要种上防风林:红寺湖那里有很多矿要组织开采;陶瓷厂的产品要标上山丹制造字样,等等等等。

  1984年,他87岁高龄最后一次喜气洋洋地回到故里,走在山丹街头上,艾黎用山丹话不时向人们打招呼:“老乡,你好!”一些白发老人一看艾黎先生回来了,拄着拐杖纷纷向他走来,孩子们向他扑过来,他把孩子们搂在怀里亲了又亲。1987年夏天,步入90岁人生旅程的艾黎躺在病床上,仍深情地对在战乱年代收养的义子段士谋念叨着:“我明年还要回山丹去看看。”然而,在年末的12月27号,这位著名社会活动家的心脏在北京停止了跳动。

  现在,艾黎再次回到故乡山丹了。这次,他将长眠在四坝滩的原野上,安息在山丹人民为他修建的烈士陵园里。陵园里具有民族风格的照壁上,邓小平题写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13个金色大字,镌刻在墨绿色大理石上,熠熠生辉。墓前,用晚霞红色大理石制作的综合碑左侧,是全国对外友协撰写的记述艾黎一生经历和主要业绩的碑文。墓台后面巍巍矗立的是甘肃省政府所立的庄严的梭标型纪念碑,碑上刻有“国际主义精神永放光芒”10个大字。

  艾黎长眠于四坝滩上。当年他亲手开荒截引而出的潺潺清流,日夜不息地倾诉着山丹人民怀念艾黎的无限情思。艾黎长眠在陵园里,与陵园毗邻的南关小学一群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长年累月地陪伴着安息的艾黎。

  艾黎,这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将永远活在山丹人民、甘肃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本文选自|2003年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李玉政专著《大时代笔记》一书。       

  作者简介:李玉政,现任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甘肃记者站副站长,高级记者。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原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党委书记(正厅级)。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